分享到: | 更多 |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9月27日在广东省清远市召开。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代表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围绕“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出席论坛并做主旨讲话。
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呼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江苏师范大学校长任平指出,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呈现出资源方式、发展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要求实现由单一、局部、碎片化、盲目的治理向系统全面、整体协调、良性有序的现代国家治理的转型。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认为,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分化导致了现阶段社会冲突的增多,这对提升价值整合能力、凝聚社会共识提出了迫切要求。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认为,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转型期应当重视大学治理模式的转型,大学治理必须从人才培养展开,以解决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行政化”为视角。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术研究要突出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指出,目前一些以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理念、实践和模式为参照的分析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向。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提出,国家治理内在地、深层次地与地方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受地方性知识制约。在当代中国谈国家治理,从根本上说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需要和实行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在于打造不依赖西方国家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范式,这必须依赖于地方性知识。
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主攻方向。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士群认为,目前国内学界就国家治理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现实障碍、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积极分析和探讨,但内容创新、实证分析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还有待提升和强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高翔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碰撞思想,提出新观点、新建议、新战略、新理论;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需要破除对西方理论与学者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激发学术原创力,在推动形成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进程中提升国家治理理论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