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二、坚持三个结合,发挥引领作用
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作为新时期发挥劳模作用的载体,是充分发挥劳模作用的需要,是贯彻全总不断提升职工群众技术技能素质要求的需要,更是工会组织参与经济建设、促进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活动推动中做到了三个结合。
1. 创建活动与“五创五比”竞赛结合,推动竞赛向共建共享转化。2011年,我们在全市启动了以“共建‘十二五’,共享新生活”为主题的“五创五比”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作为劳动竞赛的一种载体,不但激发了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还使职工因为产品研制、成果转化等得到一定的收益和奖励,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了实惠,体现了新时期劳动竞赛的新内涵,使共建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三年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五创五比”活动的开展,在参与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的1435名劳模和职工中,绝大部分或者被聘为企业的专家、首席职工和星级员工,或者获得了技术等级的晋级和企业的补贴、奖励。
2. 创建活动与企事业科技创新结合,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技术开发攻关和协作型为主,占总数的92.3%,培训服务型占5.8%,其他为技能传授型。三年来,全市工作室共取得专利16项,产生科技和技术成果159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单位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毛正石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研究新工艺方法,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等技术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6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并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300余名高素质人才。
3. 创建活动与节约环保行动结合,推进企事业节能增效。为促进节能减排,我们在开展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中,一是把节能减排低碳成效作为参加申报的否决条件,对在节能减排低碳方面做得不好的予以一票否决;二是积极倡导工作室成员参与“我为节能减排低碳做贡献”活动,进行“我为节能减排低碳献一计”专题合理化建议征集,仅去年就征集节能减排低碳好点子、好对策、好建议3.62万余条;三是号召工作室成员带头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踏踏实实做节能减排低碳的践行者;四是积极培养节能降耗方面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典型。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燕希强劳模工作室在清洁能源的研发上做了很多工作,研发的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获得辽宁省新产品二等奖,常压操作的高性能燃料电池电堆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专利5项。
三、深化创建活动,发挥最大效能
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化,发挥工作室的最大效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活动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扩大创建规模。针对荣誉基础较低的县级劳模、企业级劳模不能成立市级工作室的情况,2013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市级、区市县、企业三级联创机制。要求各区市县、产业工会以及有条件的基层工会参照市总的实施意见,制定符合本地区、本产业、本单位标准,适当降低创建要求,尤其是对领军人物的荣誉要求,使那些有创新能力和水平,但荣誉基础较低的先进人物,也可以成立工作室,带领团队,创造出更多成绩。目前,我市已有106家企事业单位按照三级联创的要求,开展了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创建市一级劳模创新工作室52个,县级47个,企事业单位级35个,总数达到134个。
2. 提升创新能力。我们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大力开展培训活动,鼓励职工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三年来,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开展各种培训682场次,参加培训达到11298人次,培养职工技术能手702人,培养徒弟1586人。通过工作室带领团队进步,有近百人在全国、省、市一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并取得“技术标兵”、“技术能手”、“大连名师”等称号,有200余人享受到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贴,另有近百人晋升为高级工人技师,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室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
3. 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精密化,规范工作室的发展;二是按照工作室带出团队的质量、产生的创新成果层次和经济效益大小等指标,评选出“标兵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优秀劳模创新工作室”;三是进一步推动区市县、产业工会和基层开展创建活动,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层级梯次,使创建活动有后劲,质量有保障;四是出台《关于加强技术工人培养工作的实施办法》,对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提出具体实施办法;五是实施职工专利代理,推动职工发明创造成果转化,维护职工创新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