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威海市积极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纪实:“小舞台”唱出“多彩戏”
//www.workercn.cn2014-12-02 11:44:15来源: 山东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近年来,威海市总科学规划、积极作为,始终把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作为深化职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精心组建、规范提高、积极推广,较好地发挥了其在帮助职工成才、助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规划 打造创新舞台

  威海市总按照“全员发动、全员培训、全员提升”的要求,以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全市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职工。从2011年开始,威海市总着眼于把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和善于钻研、擅长攻关的“小诸葛”组织起来,由劳模和高技能人才带头,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并在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威海芸祥绣品有限公司、威海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等9家不同类型企业中进行试点。

  为鼓励企业积极试点,威海市总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并在各级工人先锋号和先模人物荣誉评选中给予适当倾斜。威海市总抽调专门力量经常深入试点单位了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经过努力,9家试点单位年内就把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了培养和聚集技能人才的高地,吸引了一大批技能职工参与,成为广大职工共商技艺、合力攻关的平台。其中,威海芸祥绣品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在省首席技师田世科的带领下,完成技术攻关60余项、技术创新5项,2项获得省部级技术创新成果。港华燃气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持续开展优质服务计划(SQS活动),完成SQS项目80多个,2个项目获全国SQS小组成果赛二等奖,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万元。

  规范创建 树立创新典型

  今年以来,威海市总出台了《威海市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为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规范。为确保创建工作不走过场,威海市总还建立了半年督导、年终考核的工作机制。对当年申报的单位,年中进行督导,年底按照“五有”标准进行考核。对已命名的市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要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威海市总集中时间统一安排检查考核。考核合格的,威海市总为每个创新工作室每年发放1万元工作经费,所在市区工会给予相应配套资金支持。对命名挂牌后连续3年未取得《威海市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创新成果的,则按有关程序取消称号,不再给予资金支持。

  在各种利好条件的驱使下,创建工作在威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些先进典型也如雨后春笋般积极涌现。威海紫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赛凤莲创新工作室”,由早期赛凤莲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成长到现在由她带领近30人的团队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威外资企业贝卡尔特(山东)钢帘线有限公司专门委派技术业务上有专长、创新能力较强的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侯旭波为带头人,培养打造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职工团队——“侯旭波创新工作室”,组建至今,创新工作室已成功完成改进项目225个,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为充分发挥这些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威海市总先后3次举办现场观摩会,推广典型的优秀经验,各区市工会和企业工会也纷纷通过召开观摩会、主动联系考察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

  星火燎原 辐射创新能量

  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威海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已由“数枝独秀”发展成“满园争芳”。参与创建的1000多家单位,涵盖范围由最初的制造加工行业到现在包括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在内的各行各业;工作室类型由最初单一的技术创新类发展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交流培训等多种类型的创新工作室;在组织形式上,除普遍建立固定的交流学习攻关场所外,有的企业还从“贴近一线职工、直通生产车间、直接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将创新工作室搬到了车间一线,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为一线职工提供技术支持、现场答疑解难。

  力推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日益凸显。围绕发挥创新工作室作用,威海市总积极引导开展“传帮带”活动,引导创新工作室通过制定“名师带高徒”制度,发挥领军人物、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传授技能、绝招,全市246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共整合出3500多人的技能工人团队,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结成师徒对子5714对;引导各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获得国家专利504项,其中,威海供电公司创新工作室开创了零距离、零等待、零障碍、零缝隙、零容忍的“五零”服务模式,威海广电网络创新工作室根据高区候鸟户特别多的状况,专门推出了多项季节性短期的服务化政策,彻底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威海共有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创建活动,建成各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246家,其中市级35家,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1916项,创造经济效益近7亿元,实现了职工和企业和谐共赢的可喜局面。(本报记者 夏丽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