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建立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型社会体制
研修班 刘轩//www.workercn.cn2014-01-13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之一。北京作为首都,要敢于解放思想,先试先行,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立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型社会体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紧密合作、相互补充的良性格局,实现利益分配均衡、公共服务普惠、阶层结构合理、社会规范健全的改革目标。

  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首都社会体制改革而言,我们应当从以下若干方面着手:

  1、完善社会建设的决策机制与工作网络。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建立“委员会制”下的“决策”与“执行”机制;发挥市、区县社会工委、社会办牵头作用和社区(村)基础作用,加强街(乡)、“枢纽型”社会组织承上启下、横向联系作用,健全纵向到社区(村)、横向到“两新”组织(商务楼宇)的工作网络。

  2、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创新供给方式,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多元化、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水平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互联网新媒体服务管理、社会诚信建设、网格化体系建设为工作重点,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4、改革街道社区体制。按照做实街道、加强社区的要求,强化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职能定位,建立“分工合理、职能清晰,关系顺畅、配合协调,资源共享,结构优化、效能高效”的大部门工作机制;加快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为协同、驻区单位配合、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提升社区自治水平,建设基层共同体。

  5、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首先,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稳步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扩大社会自治空间;其次,强化“枢纽型”组织履行本领域社会组织日常服务管理的职责,完善市、区县、街(乡)三级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工作网络;第三,改革登记制度,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降低新成立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街(乡)、社区成立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不要求注册资金,实行备案制;第四,成立北京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完善“一中心、多基地”的服务网络,为本地区、本领域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第五,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建立社会组织的标准体系、监督机制与退出机制。

  6、提升社会动员能力。广泛动员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引导“两新”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应急社会动员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健全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社会动员体制,不断提升社会动员能力。

  7、规范社会工作人才机制。着力推进社会工作者职业化进程,积极拓宽社会工作者发展空间,健全社区工作者管理使用机制,充分整合首都地区各类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加快构建市、区县两级人才培训网络,改进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机制。

  8、完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构建条块结合、机制灵活、全面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提高社会领域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