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梁 贞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冷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运用文化战略去谋求国家利益,扩大国家影响力。国际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逐渐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显露出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引导外国人正确认识中国,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任务之一。
一 、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一是全面把握文化内容。文化走出去的内容,既要有外壳,更要有内核。文化外壳包括物质产品、生活方式甚至经济、政治、法律、艺术、科学等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以及作为民族标志的语言等。而文化的内核是那些使得本民族获得文化认同并将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质,是那些民族国家长期以来积淀并传承下来的价值观系统和在一定历史阶段维护民族国家及其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观念,是一国文化的灵魂。文化走出去的内容,既要有传统文化,更要有当代文化。当前的中华文化输出如果只集中于传统,而忽略现代,就不能在国际上树立文化大国的形象。二是坚持中华文化特色。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多差异。严复曾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中国重待人,而西人重存我”,待人注重的是义务责任。而存我注重的是自由权利。中华文化求稳而西方文化求变。可以说,东西方文化基于自己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而各具特色。也正是因为“中华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距较大”,才使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富有魅力和竞争力。三是注重文化创新能力。中国需要走出五千年文化的“骄傲”,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文化常新、历史长存。
二、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增强财税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在已出台扶持政策的执行中,要防范企业与政府进行不良博弈的消极作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扩大银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积极支持我国文化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和收购兼并加快发展,跻身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对各部门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综合协调作用,促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重视创意,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其次,打造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云南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云南是一个文化大省,利用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打造的有声有色,“印象丽江”像一张张名片,展示了云南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云南印象的成功不仅仅限于它是舞台艺术,它背后把民间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成功模式。
四、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文化走出去,需要国民文化、道德素质平均水准的匹配。一是开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中介经纪服务、创意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重点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引进一流的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为中国的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智力保证。三是鼓励和培育熟悉了解国际文化交流、贸易规律规则,具有传播中华文化自觉意识的现代企业家。四是大力培养翻译人才。文化走出去只有运用语言交互转换的方式来进行,翻译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输出方式,直接决定着中华文化输出的效果。五是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不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活生生的载体,来到中国学习、工作、旅游的外国人所接触到的中国人的文化和文明素养更是富有说服力的文化展示窗口。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