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以“四化”统筹推进科学发展
//www.workercn.cn2014-04-09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又将其列为统筹发展的第一条,把它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可以看出我们对科学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作为反映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侧面的特征,各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且彼此之间是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所以,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推进“四化”,以使全省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

  推进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自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做出了三个产业的划分以后,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通过对101个国家、20年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将工业化进程作了3个阶段、6个时期的划分,还用27个指标描绘了各时期转折点的结构特征。

  既然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源于钱纳里的研究,就应当用钱纳里的原意和标准进行衡量,来判断我们目前究竟处于哪一个阶段。但由于钱纳里主要是用人均收入的倍增划分不同时期的,且使用的是1964年美元来统计的,所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时候,就涉及到一些指标的换算问题,选择的换算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差距很大。我们选用了世界银行的购买力评价汇率,以及联合国的全球GDP评价指数,计算的结果是,吉林省2010年人均GDP为1227美元(1970年美元标准),首次超过了1120美元(1970年美元标准)的界限,进入到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为准确起见,我们又用中国社科院陈佳贵等人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佐证。他们是采用5个指标综合为一个指数来判断的,2005年的时候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用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计算,2011年我省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67.34,首次超过66这个界限,进入到了工业化后期阶段。

  认清我省目前所处的阶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更准确地预计未来的走向。按照我省刚迈进工业化后期这一阶段特征,再与钱纳里的研究相对照就可以发现,我省目前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存在很大偏差。与相同发展阶段的一般水平相比,我省产出结构的问题主要在第二、第三产业上,表现为第二产业高近十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低近十个百分点;而就业结构的偏差就更大,问题则聚焦在第一、第二产业上,表现为第一产业高十多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低十多个百分点。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而工业劳动生产率则是最高的,可见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能够改善这个状况,就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按照钱纳里的研究,工业化后期还有一个结构特征,就是在这个期间,工业所占比重会达到顶点,随后将不断下降。所以我们应当预先做好准备,要认识到我省工业比重已经接近峰值,期望再实现高于其他产业的超常增长可能性很小,今后虽然产业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但比重可能会有所降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会向服务业转移,应当多研究如何更好地发展服务业。

  推进信息化,追踪时代潮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反映了人们对信息化重要性的新认识,可以看出在政策导向上的与时俱进。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是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并影响到了产业的结构变化,在许多国家,信息产业已成长为最大的产业,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追赶世界潮流的速度,远非另外“三化”可比。但是,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巨大差距,需要迎头赶上。

  推进城镇化,调整城乡布局。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农业比重越来越小,工业、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力从农业转到工业和服务业,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从城镇化自身的演变规律看,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了一个“S型曲线”理论,他将城镇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镇化初期,变化比较慢;第二阶段是快速增长期,城镇化率提高得非常快;第三阶段是成熟期,城镇化率比较稳定。三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大约为城镇化率30%和70%。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不在速度上,而是在质量上。我国目前公布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只要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都被统计在内,其中包括了很多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村人,但城镇人口的福利他们是享受不到的,所以被称之为“半城镇化”人口。

  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半城镇化”的问题没有全国其他地区那么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压力没有那样大。但我省也有自身的难题,就是城镇就业的吸纳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所以,要解决我省城镇化迟缓的问题,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是关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经济基础。过去我们常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论工业、服务业有多发达,经济水平有多高,人们都是要吃饭的,都要由农业来满足这些需要。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解决好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机械化水平,以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的客观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2002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有很大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科技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良种、化肥、农药、耕作技术的改进等,都对增产增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体制的改变还是最根本的,当前的体制是否合理,能不能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

  推进“四化”同步,提高发展质量。在这“四化”当中,工业化是核心,是起主导作用的。正是由于工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就业途径,农业劳动力才有机会转移出来;又由于工业的规模经济特征,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必然聚集在城市,从而推进了城镇化。正是由于工业的发展,才能够发明和制造出信息产品,从而推进了信息化。也正是由于工业的发展,制造出了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了各种化肥、农药,提高了农产品产量,降低了劳动强度,从而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又反过来对工业化产生影响,促进工业化更好、更快地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这“四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做到协调发展,才能高质量地发展,才能高效率地发展,现代化才能够更早地实现。

  统筹推进“四化”,实现“四化”同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协调发展。但彼此之间是否协调,如何来衡量也是一个难题。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关于工业化问题的研究,相对来讲是最深入的,工业化理论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也只是自身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对与其他“三化”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很欠缺。其中,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可资借鉴的,特别是钱纳里的研究,完全可以用来衡量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按照钱纳里的实证研究结果,当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时候,城镇化率应当达到60%以上。根据前述我们计算的结果,我省是在2010年或2011年迈进工业化后期阶段的,而那两年我省的城镇化率均为53.36%,与钱纳里的参照标准相比,少了六个多百分点。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讲,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论,我省是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急需理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而促进“四化”协调发展,造福民生。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