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所谓价值观,是指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事物一种较为稳定的观点、看法和态度。而核心价值观则处在各种价值认识和判断的本质和核心地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和概括,是用通俗简练的语言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理论和目标导向,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学生抓起。
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思想是可塑的,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大好时光,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的德育课上要重点安排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和课余时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大学,更应该加大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上来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能够切实保障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层面特别是价值观的形成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渗透,包括通过网络等传播媒介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歪曲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诸如社会贫富差距、分配不公、食品安全、腐败现象、恶性事件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大学生的特殊地位和年龄特征使其面对此类问题时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出现价值真空、取向多元、思想矛盾等现象。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生活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如若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必然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十八大报告中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规定了培育和谐规范的社会氛围的关键价值氛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的信念。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分辨不同价值意识的能力,及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理性看待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有效运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核心价值观去统领和整合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能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还能在国家观、人民观、科学观、集体观、职业道德观、利益观、法治观等多个方面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导向作用,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思想符合时代需要、社会建设需要以及国家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胜任与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大学生一直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也是推动历史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十八大报告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概括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逻辑完善性、内容层次性、实践操作性,对其他观念具有凝聚、引领、维护等重要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魅力和精神因子决定了其必然能够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而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决定了其价值观的可塑性,大学生对真理和科学的不懈追求精神也必然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