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贵州全省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要求,勇于探索、创新实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走出了把生态与发展统筹起来、统一起来的新路子。最近,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得国家批复,迎来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的隆重召开,站在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起点。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条底线一起守、不偏颇,进一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抒写好美丽中国的贵州篇章。
让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切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寄予了殷切期望。2013年11月,总书记听取贵州工作汇报时,要求我们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这几年的发展说明,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他还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是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科学指南。
守住两条底线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从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的基本省情出发,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经济发展保持在合理区间,在较长时期内实现较快增长。必须始终守护好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良好而生态基础脆弱的省情特征出发,围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力保护和发展好生态优势。贵州资源丰富,拥有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秀美的山水,生态优势明显,但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生态基础十分脆弱,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以此破解发展瓶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守住两条底线还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做到一起坚守、实现互动双赢。贵州面临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发展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在处理好两者关系方面难度更大,更是大意不得,更需谨慎小心。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决摒弃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的片面化、绝对化观点,科学把握生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必须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贵州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作为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作为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的重要支撑。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提高环境承载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始终坚持把精心呵护、发展好生态优势作为贵州发展上最重要的理念,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近几年显著提高,达到48%;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至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2234万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年下降。成功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要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石漠化这个贵州最主要的生态问题,要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通过开展退耕还林等方式强化人工干预,帮助山区农民寻求替代能源,遏制过度樵采,加快生态恢复步伐。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要把植树造林作为最紧迫、最管长远的事情,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力争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1042万亩宜林荒山绿化,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要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通过划定红线,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加强对草海等自然湿地和重要人工湿地的保护。
围绕“治水、治气、治渣”三大任务,我们将全力打好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要做好多蓄水、供好水、治污水、防洪水、节约水“五水”文章,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拦截地表径流、使水不乱流,狠抓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移动源污染防治,大力解决燃煤烟尘、工业粉尘、建筑扬尘和机动车尾气问题;加强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和隐患,加快推进工业废渣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全力抓好环保设施建设、环保执法监管和环保体制改革三大重点环节,全面落实环境保护重大责任,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住在优美的环境。
着力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
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发展步伐。近年来,我们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发展,努力补齐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块短板”,跨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道门槛”,初步走出了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产业发展路子。
如何把贵州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关键是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并通过生态优势吸引外来要素资源、营造发展优势。我们将加快发展适宜贵州的五个产业。一是加快培育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引进和实施一批引领性项目,做到抢占先机、后发先行。二是加快培育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在营养保健、健身休闲、老年健康等领域打造一批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三是加快培育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和旅游综合体,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四是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基地。五是加快培育新型建筑业和建材产业,适应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需要,将其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亮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 着力建设好国家优质酱香型白酒产业带,加快建设茶叶强省,建成全国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大省。
贵州产业发展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着青山绿水饿肚子”的穷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突出抓好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构建。要把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坚持控新治旧,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实现全省主要固体废弃物“零增加”。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集中处理。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关键,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技术源。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向改革要动力、要保障。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形成了一些特点和亮点。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执法,探索建立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层面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我们将把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重大机遇,全力抓好在全国具有示范性、能够破解当前发展和保护难题、具有先行意义的各项改革。抓住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环节,着力加快三大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源头严防制度体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划定生态红线,逐步构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过程严管制度体系,实施严格的水、大气质量管理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探索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等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后果严惩制度体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项目”,坚决杜绝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上的“饥不择食”;坚持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时刻保持发展为民、生态为民的使命感和争创一流的责任感,充分发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重要平台作用,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