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祖之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学习领会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
祖之文//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述了党、国家和军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展示了共产党人所具有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学习理解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既要全面准确领会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更要深刻把握蕴含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知古鉴今、纵横捭阖——深邃的历史眼光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与盛衰兴亡的生动记录。从历史的大视野出发考虑问题,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从过去的历史分析判断未来的发展走向,是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

  汲取历史积淀的经验和教训。习主席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注重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比如,在论述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时指出,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的失误,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在西柏坡调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要教育全党深刻借鉴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深刻总结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深刻忧思人民政权的长治久安,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

  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主席强调,“要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习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沉淀的历史厚重和弘阔的历史视野,注重从5000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从中国近现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展望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

  增强历史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当前,我们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发展同在的历史关口,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沉甸甸的历史重任。对这一崇高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责任担当,鲜明地体现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中。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主席就郑重宣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近日习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执政理念,显示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及领导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的信心和使命感。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恢宏的战略视野

  战略视野的基本内涵是战略观或全局观。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把方向、谋大势、抓全局,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凸显了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清醒认识、对执政方略的深刻总结、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

  注重从全局上审视国际国内大势。习主席以宽广的视野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科学判断大环境、大格局、大趋势,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向。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习主席强调“三个没有变”,为我们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针对中国未来走向,习主席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和高昂旋律。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习主席作出“三个前所未有”的精辟概括,告诫我们安全发展形势更趋复杂,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注重用长远眼光认识和处理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是习主席治国理政的一贯思想。习主席提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宽阔胸襟,领导干部要多做利于长远的大事,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习主席有“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远见卓识,反复强调要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主席有“钉钉子精神”的韧劲恒劲,指出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并多次强调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

  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一项多维的复杂的宏大工程。习主席深刻洞察事物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注重全面分析、通盘考虑问题,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工作。比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习主席代表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3大板块、16个部分、60条、300余项改革举措,要求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洞察趋势、把握规律——唯物的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注重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扭住关键、抓住重点,反映出逻辑严密、思维辩证、方法周全,处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坚持“两点论”,保持战略清醒。面对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形势,习主席始终辩证地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既看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看各种困难和严峻挑战,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比如,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习主席分析指出,既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这个判断客观辩证,体现了对经济格局的准确把握。

  坚持“重点论”,增强战略定力。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优势打歼灭战,是习主席一贯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在党的建设上,习主席紧紧抓住反“四风”改作风这个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群众充分认同。在经济发展上,抓住经济战略结构调整这个重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一下子抓住了军队建设的关键要害,把军队建设全局统了起来,把军心士气提了起来。

  坚持“底线论”,争取战略主动。底线是争取“效益最大化”“危机最小化”,底线思维就是辩证思维。习主席多次强调,凡事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比如,对经济工作,要求“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民生工作,要求注重做好三农、扶贫等底线工作,注重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注重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和生产,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主席直面挑战、管控风险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

  坚持“创新论”,激发战略活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是最具关键性的辩证思维。习主席多次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要求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习主席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大胆试、大胆闯,坚决破、坚决改。

  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朴实的群众观点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至上、以民为本,是习主席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是习主席强调最多、讲得最深的问题。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鲜明立场。习主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习主席还在军队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军队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军队党员干部要带头牢记和落实这个要求”。

  体现“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的爱民情怀。习主席十分关心百姓冷暖,强调“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提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求“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实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习主席深刻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求党员干部“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习主席还身体力行,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深入调查研究。

  发扬“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作风。习主席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针对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习主席亲自决策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启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实践。

  依宪治国、依法理政——严密的法治理念

  国家的治乱兴衰,与执政党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密不可分。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贯穿了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表现了对法律的绝对尊崇和敬畏,彰显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习主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党要执政兴国,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习主席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推进法治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2012年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3年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再次予以突出强调。之后,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写入了三中全会《决定》,将法治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描绘了一幅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治价值的真正意义,不是用法治民,而是用法治吏管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习主席深刻指出,“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他要求,“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讲话,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制度建设,更加重视增强法规制度执行力,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