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重要论断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深刻的思想内涵,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新要求
问题倒逼要求系统协调推进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体制需要不断完善。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要解决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症结依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等等。问题的多面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客观上需要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去解决,舍此没有出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系统协调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一些阻碍发展的困难和条件不可忽视,比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难度很大、进展缓慢,国家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只有通过系统、全面、协调配套地推进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为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和制度保证。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包括各种政治实体和全体人民,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是一个极具创新的战略谋划,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升华了党治国理政的观念。要实现这一总目标,离开改革的勇气和智慧,离开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不可想象的。
深刻认识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基本内涵
改革的系统性,就是对当前我国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发挥的种种体制机制弊端,分层次分领域进行一系列相关联改革的设计和行为,目的是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培育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真正把改革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比如《决定》中讲到,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揭示和描绘了改革的六大系统,而且在每个系统中,又有若干子系统的改革内容,环环相扣,层层衔接,从而组成了一个“系统链”,这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思维和系统性设计。
改革的整体性,就是把改革看成一个整体,使改革的思路与方案能够全面涵盖现行体制的各个领域和主要环节,使改革的触角深入到体制运行的各个方面。《决定》不仅把改革看成是各方面系统化改革,而且是一个各系统有机融合、形成合力的整体化进程。比如,从《决定》的框架结构上看,是从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接下来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方面,整体谋划和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可以说,《决定》以其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充分彰显了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部署,使改革的整体性跃然纸上。
改革的协同性,就是改革要统筹协调好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协同共进,从而激发出改革的“联动效益”和“共生效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全面”,它要求各个系统内部要素的改革、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改革、地方与中央的改革、内政与外交的改革、发展与安全的改革等都要相互协调。总之,改革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整体的推进,不是各自为战,而要协同配套,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个核心要义。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一般和重点的关系。处理好一般和重点的关系,既能保持系统的平衡,又能增强系统的活力。《决定》在设计中,不但体现了改革的全面任务,而且也突出了改革的重点任务;不但确定了每个系统改革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强调了每个系统改革的重点方向。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此相适应,《决定》确定的15项改革任务中,6项是经济,1项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体制,占了所有改革任务的近一半。强调一般和重点的关系,就是要在改革的实践中,抓纲带目,抓点带面,以点促面,整体推进,从而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废。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能保证整体功能的充分实现,又能激发部分功能的充分发挥。比如,《决定》抓住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要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决定》的这种设计,对各个地方以及各个系统的改革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每个地方和每个部门的改革既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更要树立一种全局意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能够服从大局,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落实,多做统筹协调、保证政令通畅的工作。
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改革可以马上展开,短期内看到成效,但也有一些改革需要先经过试验、试点,逐步展开,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决定》一方面明确了各领域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当前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另一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为长期努力的大方向、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把阶段性任务和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从长远着眼、眼前入手,使各项阶段性任务的指向与总的目标要求相一致,为系统、全面、协调地深化改革创造新经验、开拓新境界。
(执笔:李保忠、杨邦荣、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