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早已硝烟散去,它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延续多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孟晓旭认为,虽然甲午战争带给了日本短暂的繁荣和富足,但从长远来看,这场战争并没有胜利者。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来说是一个‘双输’,中国赔款割地、丧权辱国,日本则在军国主义道路上一路狂飙,‘大日本帝国’从萌芽、新兴,最终败亡,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孟晓旭表示。
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曾为日本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从日本经济发展角度看,直接改善了日本资本匮乏的困境。”孟晓旭说,据统计,包括甲午赔款在内,加上从中国、朝鲜掠夺的各种物品如舰船、武器等和大量的金银货币,日本总共获取约计5亿多日元,这相当于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6.4倍。甚至1895年日本政府第九届议会通过的伊藤博文提出的战后十年计划的主要财政源就来自于“清国赔款”。
同时,日本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甲午战争后迅速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1868年至1905年期间,日本有85%的企业是在甲午战争后建立的,约有50%左右的工厂是在1894年以后创办的。”孟晓旭表示,自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工业迅速腾飞。
日本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在政治外交上也谋求着新的角色。经由甲午一战,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不但迅速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和压迫,而且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摇身一变成为东亚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日本此后开始放眼世界,践行“甲午志向”———“作为我们的对手,作战虽然是与清国,不要忘记真正的对手是世界。”孟晓旭说,这种“大日本志向”又给日本带来了不少“敌国”,既复杂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又恶化了地区冲突,此后东亚几乎每次大的事件都和日本有关。
从日本对华关系角度看,战后日本更加“蔑华”。这一方面是因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这一客观结果导致日本产生胜利者心态,一反过去对中国人抱有的敬畏心理;另一方面则源于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各种丑化性的报道和描述。“中国亡国观”在日本出现,日本开始骄傲起来,鼓噪并美化自己是“东洋盟主”,借此发动各种帝国主义战争,并对中国进行侵略。
孟晓旭认为,甲午战争让日本第一次真正地尝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对外军事扩张的野心,正如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远山茂树指出那样:“以甲午战争为契机,日本走向帝国主义早熟的步伐加速了。”甲午战后,“大国,大国民”、“雄飞海外”的论调充斥日本,无人不为“大日本帝国的崛起”兴奋、自豪,舆论界也转向鼓吹对外扩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富苏峰的“大日本扩张论”,这些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社会基础。
“其实,二战后日本成功的奇迹已经表明,和军国主义相伴的‘大日本’相比,重视自由贸易、和平立国的‘小日本’可谓熠熠发光。”孟晓旭说,对照今天安倍政府,它实施的日本大国化战略及其下的各种“解禁”,不得不令人怀疑“安倍丸”是否正在危险转向?尤为令人遗憾的是,在日本,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在错误历史观的指引下,还被某些人构建为“令日本骄傲的战争”。
“历史是一面镜子,和平立国的日本才是世界的万福。”孟晓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