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员,就是要创造艺术价值
——专访演员王景春
2019年,王景春拿了两个大奖——2月在柏林“擒熊”,11月在厦门抱得“金鸡”,凭借的都是他在影片《地久天长》中的表演。
这不是王景春第一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中获奖。2013年,他就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男演员。但直到今年,王景春的名字才被更多人熟悉。
人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个长着一副平凡面孔的中年演员,是如何把中国人的情与爱、善良与隐忍,演绎得如此动人。
感谢刘耀军,感谢他让我在他的世界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解放周末:一年内拿下两个重量级奖杯,您的工作、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
王景春:坦白说,工作量相比过去增加了。以前我很少参加各种活动,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多了。
但生活还是照旧。我的生活其实很简单,特别希望能够睡到自然醒,然后阅读一些有意思的小说,也希望能投入更多时间专注于创作。
解放周末:当时接到《地久天长》中刘耀军这个角色的时候,是什么吸引了您?因为角色和您本人的经历契合,还是因为人物性格丰富、独特,能让您演得过瘾?
王景春:其实当时我连剧本都没仔细看,就答应了王小帅导演。和他合作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我相信他让我演刘耀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然他需要我,那我就来了。
等到正式开拍了,我觉得这片子真好。我欣赏导演,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他不是简简单单地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在创作中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关照着大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状态。
我在戏里要从年轻演到中年,再演到年老。这种年龄跨度大的角色,给了演员很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有挑战性。对演员来说,这就是个让人梦寐以求的角色。对我来说,这太难得了。
解放周末:“成为”刘耀军,对您来说难吗?
王景春:完全没有想不通的事情。其实刘耀军离我们很近,他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我们身边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人,也听说过他们经历的这些事,我可以直接拿来借鉴。刘耀军这个角色对我来说,就像是“天注定”。我跟他之间,一下子就通了,我特别能理解他的想法和行为,理解他为什么会成为那样的他。
解放周末:拍摄过程中,最折腾的一场戏是什么?最爽的一场戏又是什么?
王景春:每场戏都挺爽的,过场戏也很有意思。在这个剧组里,再小的戏,我们也不会放过。
最折腾的,是刘耀军抱着妻子丽云去医院的那场戏。那是场奔跑戏,我要抱着饰演丽云的咏梅从家里出去,穿行小镇,最后绕过长长的拐角来到医院急救室。这是对我体力的巨大考验。因为是夜间戏,不同场景的焦点、光线都有讲究,我们拍了5次才过。更关键的是,我始终要留在人物的情绪当中,一边跑,一边要把刘耀军的慌张、愧疚、绝望给表现出来。一场戏,5次拍摄,耗了5天,精神和体力要始终保持在那个状态。
解放周末:青年演员王源在片中饰演刘耀军的儿子刘星。听说您为了帮助他快速摸到人物的状态,还使了“招儿”?
王景春:对。王源刚进组的时候,我就不理他,也没正眼瞧过他。导演过来介绍他,我就“嗯”了一声。我的这种反应肯定让王源心里不舒服,随后他就会对我有情绪。有情绪正好,因为这刚好符合片中刘耀军和刘星的人物关系。等到拍戏的时候,这种情绪跳出来,他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拍了一周以后,我觉得可以和这孩子多聊聊。刚好有一天是拍刘耀军归还刘星身份的戏,我就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交流表演的方法,分析每句台词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逻辑、要怎么处理等等,他也特别投入。
解放周末: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戏除了让您捧回两个奖杯之外,到底意味着什么?
王景春:这是一部让我非常难忘的戏。不是沉浸在里面走不出来,而是经常会想起。以至于拍完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恍惚,或是梦到与《地久天长》有关的场景。现在想来,我要感谢刘耀军,感谢他让我在他的世界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我没有给自己立过什么小目标。我觉得,只要让我演戏就行了
解放周末:您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有表演天赋或者说表演欲望的?
王景春:我是在新疆阿勒泰长大的,从小就是文艺积极分子。学校里的鼓号队、朗诵比赛、歌唱比赛、小品表演,我都会参加。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还因为文艺表演而上了阿勒泰电视台。
那时候就是单纯地喜欢表演,把它当作一个业余爱好,根本没想过将来要从事这个职业。直到我遇见了朗辰导演,他说我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并鼓励我报考戏剧学院,我才有这个意识。
那时候,朗辰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天山电影制片厂。我们在一次小品排演时认识,随后我就跟着他学了3年表演。他是我在表演上的“领路人”。那时每天一下班,我就去他家,看经典影片、做编戏练习。经过了3年“补课”,我了解到什么是好的表演之后,才鼓起勇气报考了戏剧学院。
解放周末:在22岁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之前,您曾当过百货公司的童鞋售货员,还考过了五级焊工证。相比于其他同学,您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历。这是您日后从事表演时的优势吗?
王景春:是的。我认为先积累一些生活阅历,再去系统地学习表演,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了生活阅历之后,对人物关系、人物处境等方面的思考角度会和过去很不一样。国外很多演员从学校毕业之后,不会马上去拍戏,而是先去工作、了解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然后再去拍戏。
我热爱生活,也热爱创作。其实,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都能给我们启发。我喜欢和人聊天,也喜欢观察别人,这些都是我为日后的表演积累素材的方式。和三五好友吃饭、聚会的时候,我们常常天南海北地聊。有时手机上推送了一则新闻,我都要想上个半天,自己琢磨。不工作的时候,我会去逛超市、买菜,一边逛,一边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他们的处事方式,揣摩他们身上可能会有怎样的故事。
解放周末:昔日的大学同学对您有个很深的印象——勤奋。那时候在上戏,同学们都出了两年晨课,练台词和基本功,而您出了整整四年晨课。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王景春:我一直觉得我挺笨的,笨鸟就要先飞。我在新疆长大,刚到上海时,说的还是一口新疆普通话,前后鼻音不分。普通话有口音,就要去练,练到标准为止。就像我的表演老师赵国斌先生说的那样,“基础牢,后劲足”。我相信,只有把基本功打好、练扎实,日后才能走得更长远。所以,在上戏的这4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4年。那时的我只有一个想法:不能松懈,抓紧一切时间练好基本功。
解放周末:从上戏毕业之后,您做过北漂、跑过龙套。但在很多采访中,您都不愿意提那10年跑龙套的日子。为什么?
王景春:我觉得这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里的一个过程。我不想把它作为一个特别励志的故事来讲,因为这就是我经历的一段人生。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也有的人在经历了这个过程后还是没有出成绩。这就是人生。我也没有给自己立过什么小目标。我觉得,只要让我演戏就行了。看到我演戏,你就会知道我的好。是金子总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