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年多来,中国宣示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也划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明确底线。上任仅两个多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向国际社会发出清晰而坚定的信号:“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鲜明的中国方略、开放的中国胸怀、坚定的中国态度,2013年,中国以最大的诚意拥抱世界,世界也以最大的热情关注中国。
在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中国成为持续闪亮的焦点。从首访国家“路线图”,分析中国领导人的“世界观”,由中非“友谊和传承之旅”,把脉中国外交新动向;在中美会晤对话中感受“中国与日俱增的全球大国意识”,或者就首次集中访问中亚四国剖析“中国外交新思维”……第一时间迅速密集的报道,连篇累牍条分缕析的评论,这一年的世界,记录下一个新兴大国充满活力的卓然风采,见证了社会主义中国开放包容的自信力量。
这真是令人感慨的历史性变化。自鸦片战争以来,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以落后者的命运位居世界的边缘。新中国60多年风雨兼程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30多年追赶时代的不懈努力,一个发展中的东方古国用几十年走过了别人两三百年的路。国际地位的变化,国家实力的增强,让“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有了更雄厚的底气、更坚实的土壤。
中国担当——内外双修,兼善天下。在努力把自己事情办好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全球性挑战和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政治学家曾论述大国的历史使命,认为它们“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和痛苦”。
伴随着国力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有了更多期待。中国应该用怎样的努力,创造这份伟大和永恒,承担这份期待和责任?
“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这一宣示,深刻诠释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内涵:一是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一是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过去一年,更加活跃的中国外交正是围绕这两个层面,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勇毅担当。
改革开放35年来,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让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然而,2013年的一段时间里,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上一些人放出了“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
“7.7%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摆数字,讲事实,说道理,习近平一次次借助国际舞台表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动减速以换取更好增长质量,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瓶颈。这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全世界负责,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负责。
“一个经济运行更稳定、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更可持续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是长期利好的”“我们有条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各国创造更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谈改革,论发展,道未来,美丽的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发表《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的主旨演讲,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是一个利好,对世界也是一个利好。”一年多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利用各种外事场合阐述改革蓝图,宣示中国信心,展示光明前景,让外界看到同中国加强合作的巨大机遇。
事实是最好的说服。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放眼未来,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出境人次超过4亿……在国际金融危机阴云未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表现和光明前景,增添了国际社会的信心,提升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它有力地证明了这样的判断:中国的机遇就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对内做好办好自己的事,维护本国利益;对外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大国应该是促进机制创新的推动者。金砖国家峰会上,积极推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等新理念,推动将中国政策主张写入峰会成果文件;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推动尽快签署《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商谈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协定,成立能源俱乐部,建立粮食安全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亚太国家应谋求共同发展、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倡导联动发展等政策主张……
一项项倡议、一条条主张,过去一年多来,习近平在多边舞台上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既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又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大国应该是促进开放合作的发动机。“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搞保护主义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损人不利己”“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不能‘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今天的中国不仅是开放型经济的积极倡导者,更是负责任的践行者。同冰岛、瑞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中澳、中韩等自贸区谈判;推动同美国、欧盟商签双边投资协定;推动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实现世贸组织成立18年来多边谈判的“零突破”……
一年多来,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同各国共担风险,共享机遇,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不懈努力,用行胜于言的以身示范,将中国担当诠释为经济合作上的和谐共生。
大国应该是化解冲突对抗的助推器。针对巴以问题,邀请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几乎在同一时间访华,提出“四点主张”;针对朝核问题,同有关各方保持密切沟通,敦促各方保持冷静克制,推动局势缓和;伊朗核问题中,习近平在日内瓦谈判前的关键时刻同伊朗总统鲁哈尼通电话,为达成伊朗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发挥重要积极作用;推动叙利亚问题重回政治和外交解决轨道、以建设性态度促进阿富汗政治和解和经济重建、向马里派出维和部队……
过去一年多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全球事务,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作出重要贡献。劝和促谈,尽显国际事务中化干戈为玉帛的中国担当。
人类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变革国际体系、完善全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需要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成员为其注入新的能量。一年多来,中国领导人不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以国际政治领域日渐提升的影响力,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发展的“空气和阳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十分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
中国魅力——大气从容,待人以诚。当中国走到世界的聚光灯下,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的自信坦诚的风采、灵活务实的姿态、朴实亲民的气质,熔铸为中国魅力,折射一个底气深厚、朝气蓬勃、锐气昂扬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中国航船迈向新的征程,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领导人会以什么形象走上国际舞台,又将向世界传递怎样的精神气质?
2012年12月5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举行的首场外事活动,是在这里同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外国专家代表座谈。
20位在华外国专家,是数十万人的代表——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为中国发展进步所作的贡献和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国专家们功不可没。”习近平诚恳地说,“今后我们愿以各种形式继续同大家进行交流。”
重情重义,以诚待人,中国人民从不忘记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也愿意用同样的胸怀对待他人。2013年的世界,看到了一个坦诚自信的中国、一个灵活务实的中国、一个朴实亲切的中国。
“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习近平首次出访就来到非洲这片“充满希望的大陆”,折射出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始终如一的兄弟情怀。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一直是非洲宝贵的伙伴,帮助我们不断发展以及实现一体化目标。感谢这么多年你们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南非总统祖马的动情之语,表达了非洲领导人共同的心声。
为中刚友好医院竣工剪彩,走访哥斯达黎加农户,出席特多瓦库儿童医院项目开工揭牌仪式,签署一批有利于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兄弟般的情谊,体现在仗义解囊的慷慨相助中,凝聚在真挚温暖的关切里。重信然诺的道德理念,急公好义的中国精神,在万里之遥的世界另一边,激起无尽回响。
元首外交,历来都是高层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多来,秉持和平发展理念,身体力行,习近平以更加开放从容的姿态同各国开展友好交往,展现出睿智、坦诚、务实、亲和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外交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赢得了各方普遍尊重。
从举行“不打领带”的庄园会晤,到多次就重要问题直接通话,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创了中美领导人深入交流的新模式,交流的主题不仅是一般的双边关系、国际问题,更涉及治国理政理念。
“意气相投”“很谈得来”……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四川芦山地震,普京当天就给习近平发来慰问电,时隔两天又打来电话,表达深切慰问;巴厘岛上,获悉恰逢普京61岁生日,习近平专门表示祝贺,并送上生日蛋糕和礼物……
从海南到墨西哥城再到圣彼得堡,习近平同墨西哥总统培尼亚一年之内三度会晤,友谊和互信不断加深。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时,习近平了解到她喜爱中国文化,专门向她赠送了写有唐诗的书法作品。
访问中亚期间,习近平分别同四国领导人进行多次长时间一对一的坦诚深入交流。中亚各国领导人敞开心扉,就双边关系、治国理政经验等深入交换看法。中哈元首同乘一架专机共进早餐、促膝长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举行的家宴上,习近平穿上当地传统服饰表达尊重……
习近平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界阐释,什么叫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什么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自信、灵活、朴实的“中国魅力”,增进着世界对于这个古老国家的认识。
人们发现,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中国都始终平等相待,注意倾听。
2013年6月,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习近平为加勒比地区9国领导人举行午宴,共叙友谊,共商合作,还分别同他们一一会谈、会见。
人们发现,无论是闭门会谈还是公开演讲,中国都始终坦诚相待,充满自信。
可以正襟危坐,也可以开怀畅谈;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握手言欢,被外媒评价为“表现抢眼,该见就见、该谈就谈、该争就争”……习近平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显示出中国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自信和从容。
人们发现,无论是国事活动还是民间走访,中国都始终敞开胸怀,亲和友善。
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到白发苍苍的汉学家,出访中,中国领导人广泛接触所到国各界人士,讲故事,谈文学,评历史,论未来,说梦想。同巴西记者聊足球世界杯、笑谈章鱼保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同青年学子缅怀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用斯瓦西里语问候坦桑尼亚朋友,畅谈《媳妇的美好时代》;走进哥斯达黎加的农家,谈论咖啡种植、生产销售,回顾自己在农村的青春岁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用外界听得懂的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进了到访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大船必能远航”“河有源泉水才深”“通往和平的方式只有和平”“朋友要老,好酒要陈”“金钱易得,朋友难求”……就地取材的当地谚语,拉近同听众的距离;“我当过农民”“我是一个足球迷”“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朴实无华的个人经历,让人们的心贴得更近;艺术大师里维拉、文学巨匠帕斯……随口谈及的文化名人,奇琴伊察、撒马尔罕等古城遗址的拜访,体现对异国文明的尊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旁征博引的诗词,展示古老中国的深厚底蕴。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对中国体制的自信,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未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这样说。从古老的东方出发,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穿越历史长河、跨越浩瀚海洋,日益精彩的中国故事,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尊重。
一年多来,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风尘仆仆,活跃在宏大的世界外交舞台,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风雪,或顶着炎炎烈日,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8个小时……
这样的情形令人难忘——克里姆林宫里,俄罗斯马队仪仗队首次在这里列队欢迎外国元首;坦桑尼亚演讲,30分钟收获30次掌声。
这样的细节感人至深——在土库曼斯坦,从马雷机场到“复兴”气田,1个多小时车程,沿途近10万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夹道欢迎中国贵宾;在非洲,有的国家的欢迎队伍从机场一直延伸到下榻宾馆。
这样的评价发自肺腑——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高度评价中国在治国理政、推进改革和党的建设方面采取的新举措,认为“中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历史将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自信坦诚的风采、灵活务实的姿态、朴实亲民的气质,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魅力,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文化传统的自然流露,是一个国家向世界敞开的博大胸襟。
统揽风云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时间的车轮,已经跨入2014年。
从实现良好开局、布局到全面深化布局、着力循序推进,中国外交步入又一个新阶段。
倾听回响:一年多来气势恢弘的外交开局,开启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积极融入世界的新纪元,一个古老东方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纪元。
展望未来,人们有理由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携手,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人民日报记者卢新宁 杨健 新华社记者李斌 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