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抒望
2014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二是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三是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四是必须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五是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把认真精神体现到党内生活和干事创业方方面面。这五条基本经验,凝聚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历史勇气与时代智慧,是我们党对自身建设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创新,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新探索和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因为它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抓教育,是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深化对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的理解,提高贯彻党的根本宗旨、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抓实践,就是把思想认识的提高落实到行动上,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切实克服各种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让心同群众贴得更紧,让工作同群众的需要结合得更紧。只有通过抓教育,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通过抓实践,在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光有“教育”没有实践,这个“教育”最后也不会起多大作用;只有“实践”没有教育,这个“实践”也不能持久。所以,教育和实践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使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
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不堪一击。看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第一位的就是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能耐再大也不是党需要的好干部。
早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以后又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特别是要改造和克服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决定性因素,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今天,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突出体现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对工作高度负责,敢想敢做、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在事关道路、理论、制度等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勇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讲真话,澄清错误认识,团结和争取大多数,真正做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识上一致、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同心、行动上同步。
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并选准突破口从作风问题抓起,通过抓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带来了新变化新气象,群众充分认同,党内外积极评价。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暴露。人民群众对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腐败严重、房价过高、社会阶层固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反映强烈,迫切希望解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使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以民生问题为重点,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紧紧扭住反对“四风”,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和腐败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密切联系群众,砥砺过硬作风,强化制度落实是保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建章立制,严格按章办事,是改作风的根本途径。从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转作风、反“四风”,中央以坚定的决心、扎实的举措,彰显出源头治理的勇气和智慧,体现着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理念。
必须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以此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促进党内生活的严格规范,促进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些体现整风精神的要求,是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严格党内生活的基本遵循。只有秉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才能激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只有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才能使批评和自我批评触及思想深处;只有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才能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确方向,达到增强团结、促进工作的目的。如果各个领导班子的成员,尤其是一、二把手能严格地剖析自己,勇于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进行诚恳的、深刻的、实事求是的自我批评,并以同样的态度对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用实际行动表现出自己是需要批评、欢迎批评的,在听了别人批评之后是能够作自我批评的,就能带领其他同志消除思想顾虑,在本单位形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气氛和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刻开展自我批评,要做到触及思想深处,触及问题实质,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防止避重就轻;诚恳开展相互批评,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把认真精神体现到党内生活和干事创业方方面面。”从最高的意义上说,讲认真是共产党的哲学,讲认真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讲认真,就要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员的鲜明品格和必备素质。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亮剑,决不做骑墙派;在各种矛盾困难面前,勇于任事,敢抓敢管,不怕困难,不畏风险,不惧担责;在各种危机危险面前,勇于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做到义无反顾,敢于决断,敢于负责,不患得患失;在失误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把失误失败的教训作为宝贵财富,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各种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和善于斗争,树立标准,划出红线,不搞庸俗的好人主义,不让歪风邪气滋生扩散。
讲认真,最终要落实到作风建设上。在干部作风问题上,起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讲认真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党的干部历来姓公、永远姓公、必须姓公,这一点一定要十分清楚,不能含糊、不能马虎,任何时候都不能混淆了公与私的原则界限,时刻做到严格自律、克己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