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陈元中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倡导的一种行为理念、行为方式、行为作风和行为习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执政党养成先进的执政理念、良好的执政行为方式、作风和习惯,培育坚持群众路线的执政行为文化。
一、党的群众路线是一种先进的执政行为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和执政实践中总结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成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执政理念、行为方式、行为作风和行为习惯,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弘扬遵循、人民群众乐见通行的先进文化。
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理念。先进执政行为文化的核心是党的先进执政理念,即群众路线中要求的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每一个党员行为的最高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先进执政理念。
群众路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方式和行为作风。执政党为了实现执政目标任务,必须规定有助于贯彻其执政理念,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的执政方式,要求党的干部在执政行为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民主的执政方式,秉持正确的思想作风、学风文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党的群众路线要求一切依靠群众,在执政活动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强大力量;在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吸取群众智慧。这是坚持民主执政方式,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
二、清醒认识践行群众路线中的行为文化问题
从现实看,践行群众路线中存在的行为文化问题,突出表现在文化主体意识不强、文化心理素质不高,导致出现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上升到执政行为文化层面,则是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作风出现了偏差。
文化主体意识不强。执政行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文化形式,是由执政党倡导、培育和弘扬的一种组织行为文化,其文化主体是执政党组织和掌握执政权力的党员干部,这就要求党的干部要具有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干部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缺乏文化自信,动摇了一切为了群众、执政为民的行为理念;一些干部在物质利益引诱面前缺乏文化自省,行贿受贿、贪图享受而心安理得;一些干部在地位环境变化后缺乏文化自觉,无视党纪党风要求,不顾民怨地追求奢靡之风;一些干部在群众意见强烈时缺乏文化自尊,忘记党的宗旨,不顾党的干部形象,我行我素。
文化心理素质不高。现实中,由于文化心理素质问题影响群众路线践行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习惯心理,有的干部不是按照党和政府规范行事,而是顺从于不良习惯,或者以民俗民风为借口,游离于党纪党风要求之外,不能控制习惯,结果被不良习惯所控制,难以纠正;从众心理,效仿不良行为,搞“四风”;侥幸心理,违反规定却自以为是小问题,缺乏自省自律,结果离党的要求渐行渐远。大量事实表明,种种不良行为文化严重影响了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
三、培育坚持群众路线执政行为文化的着力点
不断强化群众路线教育,增强群众观念。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群众工作中的反映,是执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了人民谋利益,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因此,党的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执政行为的出发点和最高准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虚心向群众学习,作决策、定政策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进一步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抓住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两个关键,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做到不虚、不空、不偏,强化制度建设对于坚持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弘扬优良作风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要着力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增加服务内容,建立服务承诺,拓展服务平台,完善服务网络,推进服务群众的制度化,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一切为了群众的执政行为,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落到实处。
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一是通过实行协商民主联系群众。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这就是要求在作决策、定政策,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时,坚持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与基层群众进行协商,顺民意、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未经调查研究,没有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事项不能进入决策程序,把联系群众制度纳入党的领导和决策活动等执政行为中。二是通过转变作风联系群众。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官老爷作风,走出机关,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如通过推行干部“驻村夜访”等联系群众方式,变“上访”为干部“下访”,变“浅访”为“深访”,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院长,南宁市签约理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