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我们的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www.workercn.cn2014-11-18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们的制度既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要与时俱进。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一种非约束性制度,当制度成熟并为全民认同时,它本身就已构成了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成为中华文化的崭新内涵

  理论周刊:在社会制度选择时,中华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李德顺: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土壤和根基,吸收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土壤和根基决定了我们制度的中国特色。全面深化改革是要发扬其优势,改造其不足,这本身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基因的发扬光大。

  侯且岸: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但是从近代直到今天,有一对文化范畴总在困扰国人,这就是新与旧(在它背后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对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先生率先做出理性的判断:“新旧并存同进”。他力主调和,树“有容之德”,既要“容人并存”,更要“自信独守”。他为少年中国学会立下宗旨:尽管大家政见不同,但都努力向光明的方向走。在制度创建上,他发明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彝”概念,以“彝”释权利,取代西方“民主”,证明理性的制度转化同样需要以文化和谐为其重要支撑。

  理论周刊:习近平同志强调“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那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才能促使我们的制度更趋合理和完善?

  陶文昭:制度建设要分清历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要看到,中国历史文化是多元的和复杂的。所谓多元的,即除了儒学的主导地位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学说。它们之间既是共存的,也是内在矛盾的。所谓复杂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既有正能量的东西,也有不少负能量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农耕社会、封建专制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局限,有积极因素,也有不少消极因素。比如:官本位、特权思想、重农抑商、不患寡而患不均、忽视个人权利、推崇人治,等等。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有立场和分析,才能决定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

  我们的制度既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同时又要与时俱进。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一种非约束性制度,当制度成熟并为全民认同时,它本身就已构成了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成为中华文化的崭新内涵。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的制度建设,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植根于中华文化,并不是要固守历史文化,而是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的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要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勇气,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第1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共8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