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和国家需要的是能“开太平”的贤者能人,而非尸位素餐“享太平”的懒官庸官。“无功即是过、庸碌也是错”,不换脑子就应腾出位置。把滥竽充数之人清理出去,让那些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开拓的人脱颖而出,我们才能对得起党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数月来,全国多地向“为官不为”的干部“亮剑”。前9个月,仅福州就有227人受到效能问责处理;河南全省则共有1398人被查处;而9月当月,南昌就查处了相关案件30起、问责97人。
党员干部“庸、懒、散、慢”是个老问题。中央八项规定执行以来,“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大为改观,吃拿卡要、胡作非为之风大幅收敛。在这种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的大环境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为官不为的“太平官”现象却有所抬头。许多老百姓抱怨,有些干部手不伸了,钱不拿了,事却比以前变得更加难办甚至不办了,推诿扯皮、拖卡慢蹭的情况也多了起来。特别是随着“为官不易”等奇谈怪论层出,“按规定办事”竟成了一些公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的借口。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当然首先得打击“乱作为”,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但清理“乱作为”正是为了鼓励“正作为”,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如果因为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受不了了、牢骚多了,开始混日子了,这是对岗位职责的消极逃避,对作风建设的错误解读。而且从长远来看,“为官不为”的危害并不亚于“为官乱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你不干我不干,谁来干?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你不出力我不出力,谁来出力?当前,我们身处发展攻坚期,新旧难题相互交织,广大党员干部担当起职责使命,也是闯关夺隘、攻坚克难的基本保证。
庸、懒、散、慢不应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事方式,然而却频频在一些人身上显现,原因为何?根本在于这些人的党性修养出了问题,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认为“千里来当官,为的是吃喝穿”,干不干事、干多少事首先得算算能兑换多少人民币,能掌握多少实权。在这些人眼中,有些“清水衙门”本身含金量就太低,没什么可发挥的空间,权当熬熬资历等待提拔。而在正风肃纪的高压之下,“当官”含金量进一步压缩,有些甚至还存在“风险”。于是乎,一些人就当起了“太平官”,表面“笑容可掬”实际却虚应故事,奉守起“宁可不办事,不可做错事”的处世哲学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和国家需要的是能“开太平”的贤者能人,而非尸位素餐“享太平”的懒官庸官。“无功即是过、庸碌也是错”,不换脑子就应腾出位置。一个共产党的干部,不愿干事创业、不愿艰苦奋斗、不愿为人民服务,当然担当不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把这些滥竽充数之人清理出去,让那些充满激情、充满干劲的人发光发热,让那些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开拓的人脱颖而出,我们才能对得起党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治理“太平官”要敢于亮剑,也要系统谋划。一方面,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在明晰权责的基础上切实强化监督问责,以反向惩罚来刮骨疗毒、猛药去疴、重典治庸。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正向激励。通过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畅通“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渠道,通过思想教育时刻校准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的积极性。另外,当党员干部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党组织也要及时给予关怀、呵护,为其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以夙夜在公的奉献精神服务人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是当代共产党员须臾不能偏离的信仰。时刻谨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不断攻坚克难,才是真正能“为万世开太平”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