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持续的开放惠及了亚洲劳动力市场。近10年来,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韩国等国家的商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达到了全球的34%。这带来了工人实际收入的大幅提高,以中国为例,过去10年间,工人的平均实际工资增长了3倍。
历史经验表明,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亚洲地区带来了就业机会,同时促进了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未来20年,出口仍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一些制约亚洲发展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出口需求减弱;一些国家人口增长减缓也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环境的挑战也将在未来变得更加严峻。因此,亚洲产业结构调整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因为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与出口相关的工作岗位无论在工资、工作时间或工作环境上都已不再占优势。根据中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至2008年间,虽然大多数出口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资本密集型企业明显增加。因此,创新及提升价值链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
支持研发的政策以及企业的创新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随之而来的是就业质量的改善以及工人工资的提高。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政策。亚洲地区未来的劳动力需求趋于高级,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将在2030年开始下降。这种转型带来的后果很明显: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将更难找到工作,收入也将减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社保体系、教育和培训项目,帮助这些劳动力适应产业转型。
其次,亚洲需要继续提升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过去,亚洲出口增长的驱动器并非源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源于全球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的增长。目前,亚洲制造业的生产率仍然低于发达地区,而服务业和农业的生产率要比制造业更低,这从后者的工资水平远低于平均工资水平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亚洲的竞争力也有一些好的消息。在过去10年中,诸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泰国以及越南等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这些调整并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驱动的,也并不仅仅是凭借廉价劳动力得来的。换句话说,亚洲竞争力的提升已经远远超出了低成本对产业的帮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以出口为导向还是以内需为导向,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可以改善亚洲整体贸易的竞争力。在80%的亚洲经济体中,服务业已经占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最大份额,服务出口也在增加。
贸易对增长有好处。在审慎、互补的政策下,贸易可以引领经济走向更环保、可持续和全面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