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万卫东
眼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日趋活跃。如何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时而变的土地流转
流转方式多样化。以税费改革为“分水岭”,土地流转经历了10余年的探索、创新、完善,目前正由“捡田代耕”、“代耕代种”向租赁、入股等方式转变。如公安县毛家港镇军堤村专业合作社,试水“土地银行”,吸纳农户“存”入土地1541亩,再“贷”给需用地的农业经营者,实现了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优解”。
流转面积规模化。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高效农业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资本“上山下乡”,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流转。以荆州市为例,2013年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36.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规模经营面积65.74万亩,其中100亩、1000亩以上面积分别为18万亩和2.8万亩。
流转对象多元化。土地流转对象从初期的农户之间流转,逐步扩大到农户与企业、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之间的流转。工业企业也开始参与到农业规模经营中来。如福娃流转土地2000亩,用于生产有机稻等。
流转工作规范化。各地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动了由农户自发、无序流转向规范化流转转变。
需要破解多重制约
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基层组织、流转双方的“三怕”。农民怕“权益无保障”,担心土地转出后不能安全收回,失去土地经营承包权,丢掉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经营业主怕“市场有波动”,担心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大,农产品市场前景不好,也担心农村土地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基层组织怕“流转惹麻烦”,担心农民和经营业主出现纠纷,影响农村整体稳定。
基础设施不完善。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土地流转较快、经营效果较好的地方,几乎都是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的田块。虽然近年来,各地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推广农业机械化,但总量相对较少,不利于整片流转。另外,由于土地确权到户后,农户间地力差别较大,流转的土地和对象分散,规模化经营难度较大。
组织化程度不高。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必须改变“一家三四口,种地四五亩,分散七八处”的“小农”格局,实现组织化生产。然而,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种养大户的拉动作用有限。有的专合社有利则合,无利则散,利益连结机制不健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失地农民就业难。解决农民就地就业问题是加快土地流转的重要环节。土地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成为大多数农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而劳动力外出打工存在不稳定因素,随时可能返乡。同时,大部分企业招纳工人的条件限制较多,大多数转移出来的农村留守劳动力由于年龄、专业技术等条件不符合企业门槛规定,而无法进入企业就业。
政府托底 市场拉动
坚持民生为本。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没有稳定的就业,农民就不会将土地真正流转出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有充足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建立城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坚持规模经营。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农业产业倍受青睐的好形势,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入农村农业生产。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地培育主导产业,以板块经济的壮大带动土地规模流转。探索实施多种流转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土地资源变土地资本。
坚持统筹推进。要盘活地块,采取地块同质互换,实现连片集中,改变土地细碎化状态;充分利用“四荒”地,开发冬闲田,探索季节性耕地流转。要强化保障,抓好农田水利综合开发、高产农田整理和小农水等项目实施,不断改善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土地有序流转、规模经营提供基础保障。要有序组织,以村一级为主阵地,对土地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分类造册,做好土地流转“牵线搭桥”和“调点布线”工作。
坚持政策激励。根据土地利用总规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鼓励政策,让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具有指向性。积极推进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明确平台定位和职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整仲裁体系,强化乡镇和村化解农村土地矛盾的责任,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作者系荆州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