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梁海刚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成为了中国经济生活的热词,各地都蓄势待发,期待继上海之后搭上自由贸易园(港)区的第二班车,在第二轮改革开放的竞争中走在前列,其中有广西、新疆、重庆、青岛、厦门等,其中也包括长沙申报的文化创意自由贸易区国家试点。
什么是“自贸区”?按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的解读,就是要给区域中投资发展的企业以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这个园区中投资发展。这个定义的关键词显然是便利,自贸区的核心价值就是要为企业创造财富提供便利。如何实现便利呢?就是要消除壁垒、打破藩篱、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就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推进改革。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曾表示,上海自贸区强调的不是免税等优惠政策,而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市场开放的一种新举措。与此同理,长沙要打造文化创意的自贸区,比挂牌更重要的,是以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来推进改革。
笔者认为,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口符合长沙实际。与很多率先发展地区相比,我们并不具备基础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那么长沙靠什么崛起?靠的是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内生式的发展道路,靠的是一以贯之的四大战略——兴工强市、科教先导、城乡统筹、文化推动打下的坚实基础。今天长沙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要成功晋级后工业化城市的行列,必须以更大的开放来推进改革,必须更好地发挥文化名城的优势。
但从现实来看,长沙的文化创意土壤还不够肥沃。创意经济最大的资源在哪里?一是人才,二是制度。这两个方面长沙的差距都还不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长沙可以产生众多纵横驰骋的制造业企业家,有广电、出版、歌厅等文化产业的辉煌,却没有产生像马云、马化腾、张朝阳、李彦宏、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把文化和创意发挥到极致的领军人物?这值得我们深思。
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目标。对长沙而言,时间还要紧一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上确定的目标时间节点是2017年,最迟不超过2018年。长沙不仅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还要为中国构建两型社会探路。我们可以预见,这个阶段整个中国社会,包括长沙,最鲜明的特色、时代的最强音是变革。长沙申请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自贸区,只是这个交响乐当中的一个乐章。这个乐章要演奏好,关键还在于改革本身能不能突破,文化创意的土壤能否变得更加肥沃。(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