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加强政策沟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认识问题、形成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沟通平台、做好与中亚国家和城市基础性沟通对接工作。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要将西安放在向西开放的大格局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5个方面,从国家和省上赋予西安的一系列功能定位出发,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欧亚国家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的区域大合作格局。
政策沟通是“五通”中的关键环节,地位突出,作用重要、举足轻重。政策沟通主要涉及国家、地区、城市间政治友好交往关系的建立,合作意愿达成,战略政策与发展规划制定,经济、贸易、旅游文化市场信息互通,法律法规衔接以及互通便利机制创建等多方面内容。只有搭建起政策沟通的平台与机制,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诸国、地区、城市间政治、法律、政策、信息的及时沟通,才能有效地保障和促进“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远景目标。
一、政策沟通的现状
自二十世纪90年代新亚欧大陆桥全线通运以及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政治沟通互动交流方面不断深化,已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初步建立起了政治互信与政策沟通的情感基础、法律框架和组织协调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政策沟通上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具体表现:
在国际层面,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已建立起了多种政策沟通协调机制,主要有:“丝绸之路的复兴计划”项目参与国(包括中、哈、吉、塔等国家)区域合作国际协调机构(委员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议会领导人、安全会议秘书、外交、执法、经济、外交、救灾、文化、教育、卫生、边防部门领导人、总检察长、最高法院院长及国家协调员定期会晤机制;上海合作组织负责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国经贸部长会议机制。目前,中亚五国与中国已基本建立起了政治信任和安全互信,高层接触已常态化,了解与合作不断深入。
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于2001年成立了由外经贸部、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6个部委组成的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协调机制,旨在整合国内资源,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带动境内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在二十多年间,我国还先后建立了新亚欧大陆桥国际信息中心与国际信息网;成立了新亚欧大陆桥发展研究中心;创办了《大陆桥视野》杂志;建成连接中亚主要成员国家的亚欧光缆和中俄光缆;将乌鲁木齐确立为西部地区面向中亚国家的国际通信枢纽城市,重点打造等,上述举措,在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及城市间政策信息沟通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为日后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与信息沟通奠定了硬件与软件基础。
在区域城市层面,一些丝路沿线城市间建立起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互动交流。截至2013年底,西安市已与中亚国家的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城市,分别是阿拉木图、杜尚别、胡占德市、奥什市、撒马尔汗市、马雷市;西安市与乌鲁木齐、兰州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在产业、经贸、科技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丝路沿线城市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沟通创建便利条件。
在沟通方式上,丝路沿线城市已搭建起了形式多样的面向国内外政策沟通与信息交流的“论坛”、“博览会”“洽谈会”平台。“论坛”主要有: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 “丝绸之路市长论坛”、“大陆桥论坛”(在连云港设立永久会址)、“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建立了永久会址)、“亚太贸易便利论坛”、“中国内地新丝绸之路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等。丝路沿线省市举办的“博览会”、“洽谈会”主要有:“中国-亚欧博览会”,“兰州贸易洽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欧亚各国投资贸易博览会”以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
近半年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我国西部丝路沿线省、市普遍从确立重点建设、合作领域、建立城市友好关系、搭建政策沟通平台,申请自贸区、建设通信网络平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正在积极开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沟通新局面。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整体的、长远的发展规划。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迟迟没有出台,致使沿线省市的发展定位不太明晰,存在着目标定位雷同、缺乏特色、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铺摊子、上项目等无序现象,存在着不顾中亚国家政治环境与市场实际盲目发展的趋向。如果顺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将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和问题。
2.缺乏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组建的多层次参与的、多领域的国际政策沟通协调机制。
虽说“亚欧大陆桥”经济发展时期联合国开发署、上合组织与国务院多部委建立了陆桥/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但研究发现这些协调机制的参与层次多限于国家首脑、国家领导人层面和国务院政府各部委的范围内,沟通协调领域主要集中在政治关系沟通与能源合作方面,明显存在着丝绸之路沿线省市参与不足甚至缺位和国家间、城市间、领域内深层合作协调机制建设滞后等现象。就西安市而言,在已建立的国际、国内各类政策沟通协调机制中参与度不高;西安与中亚国家及城市间发展合作机制建设尚无起色。
3.“论坛”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不显著。
丝路沿线城市都在争相举办论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论坛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些雷同性;有些论坛缺乏明确定位,讨论的议题与实际脱节,很难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有些论坛参会人员范围有严格限定,仅限于高层领导或市长、专家等层面,企业人员、实际工作者被排除在外,会议不接地气,会议形成的决议较难落实。在西安举办的面向欧亚地区政商学界对话交流的“欧亚经济论坛”,已举办了四届。从历届论坛的实际效果看,论坛内容与区域发展、地方主导产业以及国家战略的对接上还不是很紧密,论坛的社会影响力不够。
4.面向中亚国家的通信网络平台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西部通信网络发展较为薄弱,基础设施、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与中亚各国国际通信网络联通的实际需求。目前西安与中亚国家的通信网络联通建设主要由民营企业在推进,政府、国企还没有全面介入,建设进度缓慢。
三、对策建议
当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加强政策沟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认识问题、形成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沟通平台、做好与中亚国家和城市基础性沟通对接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研究,理清思路,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
理论研究是政策沟通的基础。首先要加强研究,确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任务,厘清国家、地区、城市在其中的关系与角色定位。其次,要加强对中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了解中亚国家的政情、社情、民情,为各级政府科学部署提供依据。
2.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建立多元化统筹协调机制。
国家应尽快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确立国家合作发展目标和地区合作发展目标。同时,国务院应组建由国家各部委、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相关部门、行业等多元参与的政策沟通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发展的重大事项,以杜绝当前各地的盲目、盲动、无序发展、分散行动现象。另外,促进完善“新亚欧大陆桥”时期国际组织建立起的协调沟通机制,扩大协调领域、加深协调层次,继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沟通服务。
3.完善政策沟通平台,提高“论坛” “博览会”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评估历届“论坛”、“博览会”“洽谈会”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精简整合内容相近的“论坛”,拓展办坛思路和视野,创新内容和机制,促进论坛对话内容与区域重大项目相结合、主题议题与地方主导产业相结合、国家级平台与城市亮点相结合,实现论坛框架下的经济活动与地方发展战略形成互动。提升各类博览会、洽谈会的外向度,打造品牌效应,提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吸引中亚国家更多的城市和企业加入。
4.循序渐进地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进程。
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深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收益,更决定于政治关系。中国在整个中亚的政治社会影响力不及美俄,贸易额不及欧盟。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劣势,发展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到中亚特殊的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各国的不同政治环境,逐步推进。就西安市而言,当前应重点做好与中亚国家 政策沟通的基础性工作:①加强西安与中亚国家的通信网络平台建设,制定具体项目实施方案。②加快在中亚国家设立经贸办事处,以办事处为平台,广泛搜集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信息,为西安走进中亚服务。
(作者系市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