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要求下实现怎样的发展,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方向。
生态保护不是包袱而是机遇,抓住了就能赢得主动,实现科学发展、包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丧失先机、陷入被动
机遇一:促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先导、优化、倒逼、保障的综合作用。我省产业结构偏粗偏短偏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通过生态保护形成的“倒逼机制”传导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将会全面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技术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机遇二:催生生态经济,形成新经济增长动力。随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的推进实施,为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市场机制保障,不仅可以使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成为有偿使用的资源,还可以使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发挥资本的作用,将极大地扩展我省生态环境市场,推动环境保护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我省生态财富的增值;环保基础设施的加强和生态环保市场化运作,又会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良性循环。保护生态不仅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藩篱,反而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源泉,大有作为。
机遇三: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四化”协同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农牧民人口市民化,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通过扩大生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城镇经济实力提升,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梯次拓展,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通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进步,
机遇四:以保护生态贡献,争取更大支持。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贡献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对于青海的生态保护工作,国家重视、世界关注、百姓关心,保护生态已成为青海最大的品牌、最亮的名片,是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所在。一方面,通过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方面争取国家转移支付力度,构建国家主导、上下有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垃圾和土壤污染等治理工程,以及开展国家公园试点等项目工程,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现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生态美好的有机统一。
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路径,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快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以矿产资源、固液废物综合利用和产品再制造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基本产业链。充分依托西宁和柴达木两大循环经济试验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加快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不断优化循环型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和环境友好。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实现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文化等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生态产业成为我省的“朝阳产业”。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坚持生产型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的作用,将服务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把发展旅游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打造高原旅游名省。
构建循环型社会。鼓励全民参与,加强城乡再生资源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镇,加快环境工程、废弃物资源利用、节能建筑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新手工艺、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实施大循环战略。大力培育生态文明伦理道德观,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在于坚持以生态功能区规划为依据,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法治建设为保障
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次序。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处理好发展与开发、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主体功能区与农牧业发展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一屏两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一轴两群(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工业化战略格局,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战略格局,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创新是强盛之基、进步之魂,坚持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环境友好型企业。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国内国际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现科学发展,制度最管用、最有效。一方面,创新完善落实主体功能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公园制度和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土地、人口、财政、投资、金融、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和机制,使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基本约束,也是治青理政的基本方式。克服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执行现有制度不力同时存在的问题,一靠科学立法。抓住当务之急、薄弱环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做到成熟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二靠严格执法。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执法监管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执法监管体系。三靠有效监督。发挥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落实制度法规的监督合力。(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省委党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