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极目乡关何处是
——新型城镇化“记得住乡愁”的现代观照
//www.workercn.cn2013-12-23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主持人:能否具体讲讲,如何革新规划理念,建设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的温馨城市?

  党国英: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的城市是完全可以建造的。一是扩大居民区面积在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中的比重,例如,由现在的20%左右提高到40%以上。二是至少让城市的中产阶层能有经济型的独栋住宅,而让政府、企业与社会机构在城市的中心区使用摩天大楼。三是将城市核心区周边不便于农业耕作的土地利用起来,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使其既能改善城市中产阶级层居住条件,又能同时提升植被覆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四是考虑到中低收入者的情况,尽量安排他们到接近市区中心的区域居住,密度也不能太高。国外经验证明,低收入者离开城市中心区居住弊大于利。

  笔者做过一些数据分析,按以上规划原则发展城市,依据我国的人口与国土资源条件,根本不用多占农地,就可以达到目的。按我国地理学家的意见,我国大概有近60亿亩国土是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土地,如果规划合理,有3亿亩做建设用地,在保证公共部门与工商业用地的前提下,仍旧足以让3亿个家庭有建设独栋房屋的土地。实际上,我国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已经在4亿亩左右。此外,60亿亩以外的更大面积的国土,仍然可以被保护为原生态土地。简单说,让中国人住得舒服一些,根本不需要多占耕地,也不需要减少生态安全所需要的土地;真正需要的是改变土地规划理念。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主持人:乡愁的背后是乡土文化。作为千年文明古国,乡土文化留给了我们什么?如何解决城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刘奇:乡村既是传统文明的载体和源头,也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例如,现代社会,在制度和规则层面有两大基本要件,一是产权关系及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二是诚信体系。这两大要件正是传统乡土文化最明显的特质。

  传统乡土文化观念中有着清晰的产权关系及其规范要约。比如,每家每户耕作的土地不仅有面积、地块等标识,还有“鱼鳞图”勾勒它,就连阳光、空气、水这些取之不尽的自然之物都有明确的产权。盖房子不能挡住别人的行路、采光、通风,灌溉农田要兼顾下游用水,臭粪池不能建在村子的上风头等等,这都是溶化在农民血液中的维护别人产权的乡规民约。

  同时,传统乡土文化有着别具一格的诚信体系。城市是移民性的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契约,乡村社会是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靠的是诚信。以诚信和道德作为相互利益关系的抵押品,看起来没有法律的威严,感觉虚无缥缈,实际上比实物抵押更具约束力。因为在这种熟人环境下一旦违约,不仅要被整个熟人社区集体抛弃,还将付出祸及子孙的沉重代价。这些宝贵的文明遗产不应该被城镇化大浪卷走。

  袁成达:一定程度上,中国乡村承载着五千年文明传承之根,包括方言、风俗习惯、思想道德、宗教信仰、娱乐、雕塑、建筑、中医药、文物古迹、衣着服饰等,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乡村,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乡村中。可以说,乡村文明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强势的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历史名城中的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及“商业旅游性破坏”。一些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小镇,遭到大拆大建的毁灭性开发,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城市发展、城市建筑和城市布局趋同,出现千城一面、风貌雷同的现象。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挑战。

  中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我们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乡土文化断裂,如果城镇化浪潮让人们都进入城市一元文化,那么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致命打击。所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未雨绸缪,防止本已脆弱的传统文化生态再遭灭顶之灾。

  阅读延伸

  乡土文化正在消失

  “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还有约5000个,7年消失近一半。”“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消失的不仅仅是物件,而且是一种传统、一种民族符号。”

  ——冯骥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乡村是城镇化廉价土地的供给者,也是生态环境的保育者

  主持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是对城镇化怎样的一种要求?

  刘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占用耕地,通过合法手段把一些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地方,在土地财政的诱惑下,只把乡村视为城镇化廉价土地的提供者,疯狂圈地。农民的房屋不叫房屋,叫地上附着物,所以可以低价赔偿,强制拆除。土地价格自定,不让农民参与。我们的电视上经常渲染的是这样的镜头,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开进的不是插秧机也不是播种机,而是挖掘机和推土机;种下的不是水稻也不是玉米,而是水泥和高楼。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而到2007年仅拥有18.26亿亩,10年就减少了1.25亿亩,近几年,减速更快。

  水泥森林取代生态森林,人们欣喜于这一变化带来的看得见的张张钞票,却忽视了由此流失的看不见的滚滚财富。事实上,乡村的生态保育功能与其自然再生产的特性密切相连。专家测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的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面积广大的农作物对生态环境的保育更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试验表明,每公顷水田每季可净化7500-12000立方米生活污水,生产的氧气更为可观。今天,那些整天生活在汽车尾气里的城里人,更加怀念古人笔下宁静优美的乡村:“杨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可惜的是,一双生态价值达100美元的筷子,在市场上5分钱就能买到,人们对树木和农作物生态价值的认识几近盲区。人们在盲目中正集体走向“合成谬误”。

  如果只一味地把乡村视为城市化廉价土地的供给者,作为眼前的“摇钱树”,而不把其视为生态环境的保育者,不皈依到应有的“生态树”,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将会一无所有。历史有着太多的教训,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和玛雅文明,这些历史上的文明古国,曾经都“在水一方”,水草丰美,农业发达,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让位给了城市,沃土让位给了沙漠,繁华让位给了萧条。好在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乡村对于生态保育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北京正鼓励农民冬天在农田里种上小麦,以保育生态。研究发现,北京冬天的气候调节,小麦起很大作用,是绿草等植物不能代替的。

  当前,全社会都应警醒,乡村有着广袤无垠的土地,但那不仅仅只是廉价供给工业发展城市扩张的,它还承担着为全社会造福的生态保育功能。日本GDP每增加1%,用地2500公顷,而中国则需两万公顷,是日本的8倍,浪费之大,的确惊人。为何浪费?土地廉价是根本。

  袁成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要尊重自然规律,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这要求重视生态城镇化建设模式,走建设生态城镇之路。

  今年秋冬,雾锁京城,笼罩中原,“霾”伏江南,北京成了雾都,中原成了雾原,江南水乡成了“雾”乡。这些污染祸起“萧墙”——房子建多了,刺激钢铁、水泥、塑料等行业加大生产,加上日益增多的汽车,各种污染源超标排放,生态环境已是不堪重负。

  生态城镇化建设要求,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

  具体来说,要不断强化生态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化水平。改变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逐步将以往的传统粗放式“单向型”、“经济型”城镇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的“闭环型”、“效益型”发展模式;引导绿色食品的消费观念,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服务业体系;改善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改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促使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进一步强化;加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建设,确保生态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的产业应实现与本土结合,在浓郁乡村文化的底色中,融入现代理念

  主持人:保有乡愁的城镇化,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城镇化要有个性,不能千篇一律。这是不是意味着城镇化的产业应该本土化?

  刘奇: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文明内生性的物质基础,没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农村文明、农民文明都是一句空话。城镇化的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与本土结合。乡村是内需市场的提供者,也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地。

  乡村新兴产业亟待开发,比如乡村旅游产业。当前,随着现代城市病的加剧,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趋势日益强烈,乡村可以顺应这一消费心理,依托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借鉴意大利的“绿色假期”、法国的“农庄旅游”、美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的“牧场旅游”、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公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2010年农业部调查,全国13.5万家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共接待游客14.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1106亿元,利润335.2亿元,每个经营主体平均接待游客1.1万人次,平均利润24.9万元,平均土地产值每公顷18万元,利润5.5万元,是农业用地产值的6.22倍,204万从业人员人均劳动产值5.4万元,是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利润回报率平均达19%。

  乡村旅游应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个性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系列化,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比如传统手工业,可以充分挖掘乡村流传下来的编织、剪纸等传统工艺,加以改造,在浓郁乡村文化的底色中,融入现代理念,从而形成独特的乡村手工业。

  袁成达:新型城镇建设不但在风格上要有魅力,在产业发展上也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地制宜发展个性化的特色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努力保持和发挥好自身个性化特色,实现城镇化建设和“乡愁”文化保护的组合效果,让城镇化的产业更符合本土文化。我们可以利用乡村的地域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资源,开拓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与体验的生态人文旅游项目,比如,打造农耕乡村、渔业乡村、游牧乡村、手工业乡村、商贸乡村等传统旅游产业项目。

  新型城镇化,应通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引进现代新兴产业,着力创建如画家乡村、禅修乡村、太阳能乡村、学者乡村、高校乡村、科学家乡村、养生养老乡村等新型产业乡村,丰富和促进城镇产业经济发展繁荣;同时,通过生态旅游项目寓教于乐,使人们逐渐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养成尊重乡村风俗、爱护乡村文化、崇尚乡村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