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戛洒的街道高楼很少,却荡漾着无处不在的淡淡的商业氛围。 刘洪涛 摄
■ 唐杰
提 要
作为一个特殊的商业形式,马帮实际上就是一种契约制分工体系。商号、贸易公司在名义上拥有马帮,实际上商号并不经营马帮,用个现代名称,马帮称得上是物流公司,商号若是控股马帮,不会仅是工资类的雇佣关系,还会采取分成激励;若是参股制,马帮的分成会更高。
千余年马帮的兴旺,带给戛洒的不仅仅是互通有无的民族间区域的物资交换,也带来了商业化契约分工方式。
新平与戛洒的迅速城镇化可能是以就近就便的优势,降低了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小城镇少了大城市的冷漠感与疏离感,让游走在城市生活边缘的城市的新来者,多了亲情温暖。
(上篇见2014年2月18日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C1版)
1
马帮经济:傣家走向开放的最初推动力
石门峡位于哀牢山脚下。扑面而来的石门瀑布,在枯水季节,仍如喷水般沿着平滑的石壁涌流而下。瀑布前积一池碧水,静静的清澈见底水面之下,水流应当是很快的。不远处池边似乎是个悬崖形成了另一瀑布,瀑面应不宽,观赏角度可能不好,失去了飞流直下的对比。返回身去,矗立着一座古朴雄壮的茶马古道的山门,当然是旅游业开发的作品。盘桓而上,来到一座木桥,俯身下看,窄窄的溪流沿着溪谷跳跃着,撞过一滩滩鹅卵石,激起了串串晶莹的浪花。溪流千万年的打磨,鹅卵石圆润。溪水与石头在冬阳的斜射下闪烁着七彩的光。
峡谷窄处不过二三十米宽,两边峭壁高耸,高处参天密闭的林子,穿过林梢的阳光被分割成摇曳着的束束金线。让人不禁有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遐想。
溪谷边上的人行道宽不过米,不时还有岩石凸出,马帮的骡马肯定是无法通行的。好疑也好问,小导游讲到,这其实是后修的人行路,这一段茶马古道也不是真的,是通向深山中的茶马古道的一段连接路。走向前四公里处,可观茶马古道真容,无人行路,只是溪谷。马帮穿溪谷,水中行,跨越峡谷才有了茶马古道。小导游又随口讲到,古道深处,有一个坝子是往来马帮的必经之中,曾有过一个千把人的繁荣村落,现在废弃了。我不由得看了她一下,傣家通灵? 怎的就知道我刚才在想“桃花源记”?
古道上的马帮兴于唐宋,盛于清末,抗战中后期达到了巅峰。据研究,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活跃在滇藏线和川藏线上的马帮有1500多支。70多年后,我们会记得驼峰航线,史迪威公路从印度、缅甸运送了成百万吨战略物资到大后方,摇摇欲坠的国军战线得以巩固,物价飞涨的大后方经济避免了崩溃。却没有多少人知道,马帮沿着三四千公里的茶马古道以极为传统的方式,克服极大的困难,同样是以生命相托,运送过难以计量也无人统计过的物资。如同川川溪流汇成一池春水而奔腾直下。
戛洒面对横断山脉,背靠昆明,茶马古道自古是经滇川物资转运的要冲。马帮是傣彝家告别封闭的最初推动力,成昆、川渝、滇藏线的陆续建设,打造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
层层叠叠的大面积的梯田是戛洒令人回味不绝的景观,梯田是自然的产物,哀牢山拔地而起但不陡峭,加上方圆500余公里体积,是大面积开垦梯田的绝好条件;梯田是人类农耕文明的产物。秋天的戛洒,从哀牢山向下望去片片金黄,层层金黄,漫山金黄,激起摄影家们创作的渴望,也留下了一幅幅美图。红河谷内没有白雪皑皑,曾经的冬季,褪去金黄外衣后,哀牢山梯田的景象是萧瑟。现在,哀牢山秋季的景色依然是金黄,是摇曳于郁郁葱葱的绿叶之中,星星点点的金黄;哀牢山的冬季也不再萧瑟,五六千亩的梯田渐渐地为橙树的绿色所覆盖。这是一种精心培育的冰糖脐橙,但闻名于大半个中国的是另外一个名字,褚橙,褚时健的褚。
2
褚橙:现代农业的奇葩
十一年前,75岁的褚时健来到哀牢山,在一片荒地上,开荒种橙。王石后来曾感慨地写道:褚时健居然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橙子。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75岁了。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2000亩橙园和当地的村寨结合起来,带有扶贫的性质,而且是环保生态。虽然他境况不佳,但他作为企业家的胸怀呼之欲出。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勇敢。
如今,85岁的褚时健已从“烟王”变身“橙王”,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利润超过3000万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褚时健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他重新诠释了,倒下了再站起,蹒跚前行的战士精神,他升华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民族品格。他与戛洒农民的互动,结出了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奇葩。如今走在戛洒街头与老百姓聊起褚时健,会指着如今还浓浓冒烟的戛洒蔗糖厂说,褚时健年轻时曾在这里当过厂长,对戛洒有感情啊!接着会告诉你,跟褚时健种橙的农民都致富啦,多的每家每年的收入有七八万元呐。昆明街上的橙子,2.5元一公斤,随你挑,还时常卖不动。褚橙8块钱一公斤在昆明买不到,产品一出来就发往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了。县旅游局李局长对褚橙生产营销体系很有些研究,娓娓道来,褚橙是在冰糖脐橙中培育的新品种,皮薄肉多水分大,甜而不腻,细细品尝时,会有多种淡淡的果香。李局长一脸陶醉,逗得我禁不住要尝一尝摆在面前的橙子。李局长正色道,这可不是褚橙。褚橙是有身份证的,每箱有,每个橙都有。
褚橙,对经纬度日照、土壤酸碱度要求很高,对肥料要求也很高,不能用化肥,也不能用一般的有机肥,是特制的低成本有机肥。农民种褚橙不用担心销路,但每亩的收购量有明确的规定,因为褚橙严格的品质控制,是从每棵树上的挂果多少开始的,橙子结得太多,橙子的品量就会降低。我不懂农业,实在是想不出当今中国农产品生产中还能有另外一个品种,能够实现如此系统的高品质的标准化管理。这简直就是波尔多红酒产区对葡萄种植管理的戛洒版。当红酒、特别是法国红酒和新世界红酒的消费量,成为国际上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和富裕程度的重要观测指标时,国人不停地批评国产红酒品质低劣,殊不知,源头是从葡萄育种、土地管理和葡萄种植开始的。褚橙没广告,没有传统的分销公司,有的是电子商务。
我有一丝不解,十多年前,褚时健可以自己开荒种橙,但怎么说服农民跟他一起来种橙呢?一家家去说?农民又怎么会放下每年可以看到的粮食不种,改种要待六年才能挂果的橙子呢?这真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计算,如果我是个农民,六年不种粮食的损失,我知道。改种橙子的投入,我知道。但就是不知道六年后,市场上的橙子价格和销量如何?也就是说不知道未来收入,我一定不会冒傻气,去种橙子。在经济学的视野里,农民对未来的预期是短视的,一年一年的,小心谨慎地去试,这就是著名的蛛网模型的思想。戛洒农民的行为真的是很特殊吗?李局长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了信息经济学和农民预期行为的关系。这有什么难的啊?农民大体知道现在种橙的每亩产量和过去市面价格,只要褚时健开出的每亩收购量和收购价格足够高,农民掂量一下不种粮食的损失和褚时健签合同的收入就行啦。真是很简单啊,褚时健关于橙子市场需要和价格的信息与农民一样,不一样的只有一条,就是褚时健知道品质的价值。但是只有这条还不行,农民为什么要相信褚时健,愿意跟着他去冒险?这是产权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和分成制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了。接着进一步说,褚橙生产是离不开褚时健与农民之间用契约确定的分工关系。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分工模式,科技育种,科学种植服务,标准化管理,田间管理与销售,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之间被切割为相互联系,又独立运行的专业化分工体系,链条串起来就是一个利润最大化垄断竞争收益递增的体系,传统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做废了?
我很难想象在中国农村可以普遍复制褚橙模式,但敢肯定地说,如果以行政命令和群众运动方式推广褚橙模式,结果一定是灾难。褚橙模式能够成功,除了褚时健名人效应,红塔集团曾经创造的烟厂与种烟农民分成关系外,应该还有其他因素。我想到了马帮。作为一个特殊的商业形式,马帮实际上就是一种契约制分工体系。商号、贸易公司在名义上拥有马帮,实际上商号并不经营马帮,用个现代名称,马帮称得上是物流公司,商号若是控股马帮,不会仅是工资类的雇佣关系,还会采取分成激励;若是参股制,马帮的分成会更高。马帮的锅头,物流公司总经理,组织运输,按运量拿工资并依难易程度和损耗率拿分成。锅仔再按照物流过程中人员衣食住行,照管骡马,防土匪伏击,架桥铺路等等进行一专多能分工。马帮主要穿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多种民族语言的翻译很重要,专门养个翻译太贵,能干的藏族锅仔收入也可以高一点等等。马帮分工之细,已经到了对骡马进行专业化分工,公骡体力好,但易冲动,因此可以驮重物不能作头骡。头戴大红花的头骡,通常要选机灵耐力好不冲动的母骡来担任。看来,千余年马帮的兴旺,带给戛洒的不仅仅是互通有无的民族间区域的物资交换,也带来了商业化契约分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