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去年两会我就提建议要建立公民道德诚信档案,提高失德失信的社会成本,今年我还要继续呼吁。”3月6日中午,看到还有媒体关注此类问题,接受记者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侨联专职副主席陈世春很是高兴。
本报3月5日刊登的报道《价值观“迷雾”重重,该怎么面对》,引起与会的一些代表委员关注。大家认为,在一些媒体热衷于炒经济热点、追明星委员、吸引读者眼球的时候,“还有你们关注这类社会问题,关注民风关注价值观,不错!”
对于现如今一些失德失信现象所折射出的民风不正、道德滑坡,代表委员们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特意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的氛围。但这个氛围的营造需要多方合力,需要一个长期濡染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人倒了,伸一下手就扶起来了;但人心倒了,可就不好扶了!”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环卫所路段班长谢智波不无担忧。
“官风不整饬,民风不好改”
代表委员们认为,很多问题的根源实质上就是风气问题,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风气出了问题。
生活好了,道德降了。人倒不扶、没房不嫁,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根源在哪里?
中国的社会风气实际上就是官风和民风。官风是正风,民风是清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颜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客气地指出,历朝历代,官风引导民风,官风不正,民风则歪,官风不整饬,民风不好改变。
“因而,要从规范官员的行为,树立官员的良好道德做起。”颜辉指出,官员公平和公正行使手中的公权力,必定能够给老百姓做出榜样,消除那些滋生歪风邪气的土壤。
代表委员们表示,令人欣喜的是,党和政府一直在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官员的作风建设,这实质上就是正官风。官风正了,民风自然清,气正风清,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想扶不敢扶,背后没制度”
代表委员们认为,面对现在的道德滑坡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德问题,它背后有深层次的问题,这里面有制度的因素。
“老人倒地没人扶,因为怕被讹,倒地的人为何要去讹人,这除了说明他们在道德层面出了问题之外,也可能与他们没有社会保障,或者说社会保障不足有一定的关联性;而想扶的人为何不敢扶,这恐怕跟我们需要完善见义勇为的相关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吧。”全国人大代表、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鲍家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鲍家科认为,世风日下所折射出的社会机制问题,需要有制度层面的设计来解决,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配套。
和鲍家科一样,建议从制度法规层面来重新构建国人核心价值观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央视著名主播张泽群,“我建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来使其成为我们全民的行动、国家的意志,进而形成一种全民族的精神。”
陈世春代表则建议,国家文明委起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我国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和诚信品德操守等条例,并以法的形式颁布实施。
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充分发挥制度、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强化人们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挂个横幅贴个标语,效果不好”
代表委员们认为,应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先。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礼仪道德,在现如今看来,到了必须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的时候了。”鲍家科说。
鲍家科指出,媒体、网站、影视作品在舆论宣传导向上应该多宣传一些讲道德、讲诚信的典范,但这样的宣传不要口号式的空话套话,像以前动不动就在街道上挂个横幅贴个标语,效果很不好,反倒让人反感,应该多宣传个人、家庭的点滴好事,用“好家风”、“好家训”营造“好民风”,用让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宣讲道德,营造氛围。
“一个个平民英雄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一件件善行义举释放出温暖的力量。我们的舆论宣传氛围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民众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鲍家科代表对于舆论的作用给予厚望。
颜辉委员则建议,“在重塑国人道德水平上,在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决不能闭关锁国,对人类一些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都应该拿来,对进步的文化,要吸纳包容借鉴融合。”(本报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