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干部平时考核看似具体,实则是具体中体现宏观,细微处事关大局,利在当下,功在长远。
正确认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的关系。平时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基础和依据,年度考核是平时考核的集中体现和最终结果。平时考核要以考核工作实绩为主,重点考核公务员完成日常性工作和阶段性任务的实施效果与工作态度,统筹考核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养以及廉洁自律等情况。年度考核结果要与平时考核相挂钩,把平时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详细)
十八大过后一年多来,党和政府整顿吏治“踏石有印”,先后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约法三章”等一系列强制性措施,为公务员行为套上“紧箍”;廉政反腐败行动“抓铁留痕”,“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批大小领导干部落马;同时,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对腐败和寻租机会“釜底抽薪”。在上述规定、禁令和反腐高压态势下,公务员工作生活发生变化,工作要求提高,约束和监督更严,隐性利益减少,部分人开始产生“为官不易”“公务员不好当”的感叹,甚至有人动意要退出公职人员队伍......(详细)
在中国,对于公务员的职业评价,可能会使公众分成“爱憎分明”的两大阵营。一方面,可以说大多数人对于公务员的评价都不高,甚至部分人还会对其作出憎恶或不屑的表情。但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却又对公务员岗位趋之若鹜。以下的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据: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政府招考公务员的岗位分别为9763个、10486个和12927个,但这三年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却为90万人、96万人和112万人。虽然政府提供的公务员岗位每年都在增加,录用的比例也从2011年的1/92.39下降到2012年的1/91.55再下降到2013年的1/87.18.但总的来说,下降幅度并不大,可以说仍然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于是,如此“大热”的公务员考试,便有了“国考”的美誉......(详细)
评判公务员报考热不热,应当多看看一个国家的人才分布是不是合理。如果大量人才聚集在非生产性岗位,而生产性岗位却难以吸聚人才的话,那么经济增长就会放缓,创新能力就会削弱。我国目前就存在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把这个问题说成是人才自身不理性,事实上这是制度设计下的无奈选择。假如公务员队伍不能享受特权或只能享受极少的特权,不享受超国民待遇的福利,“铁饭碗”是火不起来的......(详细)
“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七年期。”真的要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考准考实绝非易事。录用考察不同于本单位对干部的考核,他们绝大多数不是本单位人员,其现实表现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参与考察人员的介绍和查看相关资料间接地考察了解。同时,录用考察具有一次性完成的时限性要求,不像选拔干部可以对目标有的放矢地考察了解、长期观察,特别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考察时间又不能拖得过长,必须在有限时间内迅速形成结论。此外,录用考察涉及社会各方面,不但其工作本身受社会关注,而且对考察对象的考察也需依靠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配合,考察范围可能涉及考察对象生活的社区等各类组织,范围相对较广......(详细)
从冷水江“被公开”的工资表上看,公务员的工资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可是,这样的收入水平却引发了质疑。公务员工资高、福利多,已经是群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经过记者核实,实发到手,全部算上,绝大多数公务员工资不超3000块。看来,印象并不符合实际。
但是,这样的怀疑却不是凭空而生。毋庸讳言,现实中,一些公务员除了工资以外,通过“三公消费”,打擦边球,拿些不明不白的“灰色收入”。还有一些“硕鼠”“蛀虫”, 越过法律的准绳,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窃取“黑色收入”,造成了较坏影响。但这与合法收入无关,属于另一性质的问题......(详细)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比如我的一位亲友,在去年的秋冬之交,就曾受命在一周即五个工作日里,替五位领导各起草一份自我检查。虽然主要是靠鼠标进行复制、粘贴的体力活儿,要在五天里弄出八万多字来,总得付一点辛苦。而要把这样的五份材料,弄得各不相同,并且符合它们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情况,还是挺有技术含量的。按现在的叫法,写材料的和念材料的都叫公务员,但显然不属于同一个群体。最起码,一种属于需要做检查但不用写检查的人,另一种属于不需要做检查但是必须写检查的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