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中国制造需要更多能工巧手
张砥//www.workercn.cn2014-06-27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观点提要

  怎样实现创新?依靠什么来参与竞争?不仅需要技术路径,还要有工艺路径;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家、工程师,还要有脚踏实地将设计精确实现出来、将机器效能发挥到最大的能工巧匠。培养出更多打造精致产品的巧手,最大限度激发我们的人才红利、激发我们的产业潜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拥有更加坚实的时代注脚。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近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李克强总理在接见与会代表时强调,要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高端制造业和创新竞赛已成为国家间较量的主要内容。从国内看,发展方式转变是大势所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创新强国加速迈进。我们怎样实现创新?依靠什么来参与竞争?不仅需要技术路径,还要有工艺路径;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家、工程师,还要有脚踏实地将设计精确实现出来、将机器效能发挥到最大的能工巧匠。从这个意义上看,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技工人才队伍成长,对于中国顺利实现换挡升级、弯道超车意义重大。

  崇尚技术、尊重工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依靠。上世纪中期,成为一名“八级工”,是非常光荣的事,优秀工人还能享受到深造机会。也正因为拥有一支生气勃勃的产业工人队伍,我们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体系的基础。如今,“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但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相对不高;工人队伍虽空前壮大,但与现代产业相匹配的技术工人却日渐稀缺,工人身份的“光环”也在日渐褪去。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的脚步不断加速,这些矛盾正显得愈发突出。

  一流技工匮乏,一个重要症结是观念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社会普遍将职业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非正规军”,职业院校在招生中往往居于末端,生源大多是普通高中、本科院校“挑剩下的”。一些职业院校更是想方设法“升级”,专科变本科、学院变大学一度非常盛行。然而现实的吊诡在于,当大家都打破脑袋往大学挤的时候,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求职难、技校生遭哄抢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劳动力市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说明,一技之长远胜有学无术。与其培养一些志大才疏的所谓“高材生”,不如开辟一条新的成长道路,引导适合的年轻人学好与现实需求接轨的职业技术,成长为高级技工乃至工程师。

  培养更多打造精致产品的能工巧手,关键还得从体制机制革新上做文章。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只是政府方面、学校方面“剃头挑子一头热”,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都要参与进来,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出一条学用有机对接的办学路子。高校的结构要调整,要保证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合适比例,不能今天看着大学名头好就头脑发热,也不能明天看着国家重视职教,又全扎回来。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价标准也要调整,要一碗水端平,切实改变职业教育“矮半头”的形象。相信假以时日,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我们巨大的人口规模就能有效转化为人才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人才聚集、资源丰富,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在庞大的产业链中,北京要成为“菜心”而不是“菜帮子”,就要在产业高端化,强化相关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智慧含量上更多一些思考和实践。就目前来看,锻造一支高技能的劳动大军,培养一批大师级的技术工人,正显得尤为紧要,已经成为影响首都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一瓶颈要是突破不了,什么创新驱动、什么经济转型,恐怕都难有效实现。对此,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人生的出彩,国家的出彩,都需要靠勤劳、灵巧的双手干出来。我国有9亿多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最大限度激发我们的人才红利、激发我们的产业潜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拥有更加坚实的时代注脚。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