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世上真有醒酒药吗?
栗月静//www.workercn.cn2014-01-15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宿醉如同“脑门里有个木匠”

  像英语hangover(遗留的感觉)一样,有些语言中表示“宿醉”的词指出了宿醉的原因。比如埃及语中形容宿醉为“还醉着”,日语则是“醉两天了”,中文是“宿醉”,瑞典语则用“脑后中了一巴掌”来形容。而有些语言标示宿醉的词则形容了宿醉的后果,这些语言让我们认识到其诗一般的力量。如萨尔瓦多人宿醉醒来后感到自己像是“橡胶做成的一样”,法国人则伴有“嘴唇僵硬”或“发梢都在疼痛”,德国人和荷兰人说是“一只正在悲鸣的雄猫”,波兰人则号称能听见“猫咪在嚎叫”,丹麦人则说“自己的脑门里有个木匠”……

  宿醉者常伴有多种不适症状,比如头疼、胃部不适、干渴、厌食、恶心、腹泻、震颤、疲惫以及一种痛苦感。这些宿醉后产生的痛苦究竟是何因所致,科学家尚未完全弄明白,但他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人们饮用酒精后,它继而进入血流,并导致大脑中的脑下垂体抑制后叶加压素的生成。如果没有这种化学物质,肾脏会将水直接输送到膀胱中,而不是重新吸收到体内,人体在摄入250毫升的酒精饮料后会排出800到1000毫升的水,损失的水分相当于摄入水分的4倍,这也就是酒馆的洗手间常常人满为患的原因。

  “杜康基因”提高酒精降解速度

  在酒精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比酒精本身毒性更高的物质——乙醛。当酒精在肝脏中被一种称为醇脱氢酶的酶分解时,就会生成乙醛。接着,乙醛又会被另一种酶乙醛脱氢酶及另一种物质谷胱甘肽分解。在醇脱氢酶和谷胱甘肽的综合作用下,可以生成无毒的醋酸盐,一种类似于醋的物质。

  但是,当大量酒精进入人体系统后,肝脏中存储的谷胱甘肽会迅速耗尽。这样,肝脏就需要制造更多的谷胱甘肽,而乙醛便会趁此机会在体内聚积下来,从而让这种毒素在体内存留更久。因此,女性不应与男性拼酒,一方面是因为女性体重较轻,另一方面是因为女性体内含有较少的乙醛脱氢酶和谷胱甘肽,她们需要较长时间来分解酒精,因而宿醉症状通常会更加严重。

  宿醉的严重程度除了跟性别有关,也有人种之别。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李辉研究发现,2800年前中国人的体内开始基因突变,进化出了一个与喝酒有关的特殊变体基因,他们把这个基因戏称为“杜康基因”。杜康基因的本领在于可把酒精降解为乙醛的速度提高13倍!但是乙醛还需要降解为乙酸,才能被人体代谢,而这就需要乙醛脱氢酶的帮助。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经研究发现,50%的中国人恰恰缺失乙醛脱氢酶这种基因。乙醛在人体内大量积累,会对人体各种器官造成很大损伤,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人脸部的很多毛细血管破裂造成“脸红”的反应,这表明你的身体正在被酒精进行严重的伤害,其中脸红就是由于乙醛的刺激。大约40%的东亚人还会出现一种基因突变,使得醛脱氢酶的效率较低(这是另一种参与乙醇降解的酶类),因此他们仅仅小酌几口,就会显现出麻烦的征兆,比如满脸通红,而后很快会醉倒。

  宿醉症状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存在于认知水平上。宿醉者反应迟缓,沮丧、悲哀(两者并不相同)、焦虑、自我憎恨、失败感以及对未来的恐惧等控制你,英国作家金斯莱·艾米斯把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开篇桥段——一位英雄发现自己变成了臭虫,作为描述宿醉的最佳文学代表。

  千奇百怪的醒酒偏方

  对于醒酒的秘方,人类痴迷探索了几个世纪。但是现代医学研究对此却不感冒。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从1965年到2000年发表的有关酗酒问题的4700篇论文中,只有108篇是关于醒酒问题的。因为虽然开发出广泛适用的宿醉疗法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研究进展却是很艰难的,最严峻的是复杂的用人进行的临床试验。

  必须要给一组人喝很多酒,并且应用正在测试阶段的治疗方法,然后在第二天早上,记录下他们的大量数据,并与喝了同样多酒但没有给予治疗的人的数据作对比。但是,这里有很多因素需要控制:研究对象的性别、健康概况、家族史、过去饮酒的经历、给他们饮用的酒的种类、在饮酒前中后所吃的食物和饮水的量,以及他们是在何种状况下饮酒的等等因素。

  虽然受到科学的冷落,但是醒酒却深受民间偏方的青睐,甚至可以说醒酒是民间智慧还没有被现代医学攻克的堡垒之一。

  一个源自古罗马的预防伤害方法就是催吐,比如说,芥末与水的混合物。一般的醒酒偏方无怪乎生芹菜汁、生萝卜汁、生梨汁、生藕汁。中医里面也不过是白茅根、竹茹、苦参、姜汤之类的,《本草纲目》中说,桑椹子捣汁饮,能解酒中毒。

  但是有些醒酒偏方要稀奇古怪得多。古希腊著名医生盖伦建议用卷心菜叶包住头。除了被别人不小心看到大加嘲讽之外,应该没什么作用,不过被别人冷嘲热讽似乎可以加速醒酒。能够与卷心菜叶媲美的是清朝人王士雄的一个偏方,他说人乳可以醒酒:“解酒毒,枳子煎浓汁灌;人乳和热黄酒服,外以生熟汤浸其身,则汤化为酒,而人醒矣。”

  其他的方子还包括各种体力活动,或者冷水浴等刺激性活动,目的是让人分散注意力。而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秘方是吃猫头鹰的蛋,这个醒酒药不仅难找而且过于珍贵。欧洲流行的偏方是香料醋渍鲱鱼卷,这种食物的做法是将鲱鱼片浸在醋里,在鱼片内卷入小片的腌小黄瓜、洋葱和红胡椒粉,然后用木扦串好。

  一个真正成功的宿醉治疗方法可能近期还无望出现。若要治疗宿醉,唯一彻底的治疗手段是时间。无论饮酒者采取何种措施,其身体都必须清除前夜留下的所有毒素副产品。各种疗法不过是有助于加速这一过程。宿醉自从石器时代开始它就已经出现了,并且看来还不会消失。

  引经据典

  古代中国人已提倡适度饮酒

  古代中国人的许多饮酒经验,其实都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的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控制,适量而饮。《论语》记有“唯酒无量,不及乱”之句,意即“只要饮酒不限量,但却不至于醉”。《论语·子罕》还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说:“在外侍奉国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喝酒不被酒所醉倒,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在“上古天真论”中说,人们不长寿了,是因为“以酒为浆,以枉为常,醉以入房”。

  2012年,在陕西宝鸡市石鼓山西周贵族墓葬考古发掘现场,一件长约一米的巨大禁酒器——禁的发现,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近三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在禁止酗酒、倡导适度饮酒方面的不懈努力,从而为研究中国先秦史和酒文化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人类文明史上,青铜文明是铁器大量使用之前的一个伟大文明,其中尤以中国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闻名遐迩。与商代以爵、觚等为主的青铜器组合有别,崇礼敬规的周人更注重以鼎、簋为主的礼乐规范,以适应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道德生活。此次发现的青铜禁,就是其表证之一。

  禁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案形器,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饷时置放酒器的用具,其目的是提醒饮酒者不要酗酒,可以说其上放置的酒器应有总量控制之意,从而达到适度饮酒的社会效果。

  此外,古人饮酒还有不少养生经验。如白酒要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酒中除乙醇外,还含有甲醇、杂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铅等有害物质。甲醇对视力有害,10毫升甲醇就会导致眼睛失明,摄入量再多会危及生命。但甲醇的沸点是64.7摄氏度,比乙醇的沸点78.3摄氏度低,用沸水或酒精加热,它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乙醛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过量吸入会出现头晕等醉酒现象,而它的沸点只有21摄氏度,用稍热一点的水即可使之挥发。同时,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减少许多,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

  中国还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心情好佐佳肴。唐孙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

  有此一说

  RU-21是国家机密?

  2003年,一种新的叫做RU-21的非处方药像飓风一样席卷各大媒体。该药以“Are you 21”(你年满21岁了吗)的英文缩写命名。根据媒体报道,这种神奇妙药是科学家25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帮助KGB间谍在把敌人灌醉的时候保持清醒,好刺探出有价值的情报。

  据说在冷战期间,这种药是国家机密,但在1999年被解密了。总部设在洛杉矶的一家美国精神科学研究所想到了一条生财之路,他们从俄罗斯把药方引进到美国。

  然而,关于RU-21的文献却疑点重重。如果此配方真的具有保持头脑清醒的奇效,那么如此多的关于其对于缓解酒精无效的报道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俄罗斯科学院真的对RU-21的关键成分之一琥珀酸做了实验,不过,他们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此药并不能使人保持清醒,因此也从未被KGB间谍使用,但是那些科学家意外发现它却是一个能防止宿醉的方子。

  奇思妙想

  以毒攻毒再喝点酒

  西方治疗宿醉最流行的一个方法就是再喝点酒。这个“解宿醉的酒”英语的说法是“hair of the dog”。这个短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546年。据说与过去的一种传说有关,中世纪时欧洲人认为如果不小心被狗咬伤,只要从那条狗身上取下一些狗毛涂抹在伤口上,伤口就会很快痊愈。这种以毒攻毒其实还真有科学依据,简单地说就是会扰乱之前喝的酒转化成毒素的过程。

  西方很多著名的鸡尾酒就是从这一传统上诞生的,也因此有着耸人听闻的名字,比如,尸体兴奋剂、僵尸、忍受讨厌鬼和迷雾消散。除了迷雾消散这种鸡尾酒,其他酒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喝都是可口的。迷雾消散这种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拉斯维加斯的鸡尾酒,由白兰地、潘诺、奶油和鸡蛋混合而成。到了19世纪,鸡尾酒这种早晨的酒才演变为晚上喝。不过很多人还是会在早晨喝血腥玛丽来解宿醉,这种酒最早出现在巴黎,20世纪20年代流传到了美国纽约。1948年的一位鸡尾酒评论家说,血腥玛丽是一剂毒药和补药混合的经典。其成分包括伏特加,也就是所谓的“狗毛”,而盐分和果糖、钾和维生素C可用来补充营养,高浓度的果汁则用来安抚肠胃。

  科学发现

  醉酒尚无良方可解

  醒酒药真的能醒酒吗?香港有科研机构表示,没有研究能证明市场上销售的醒酒药可以有效醒酒,希望消费者安全使用药物。该机构称,醒酒药的常用成分包括葡甘露聚糖、维他命和中药药材,其中葡甘露聚糖可以保护肠胃,但目前没有大型临床研究证明这些成分能有效醒酒。消费者在使用这些醒酒药后仍有可能醉酒,如果过量使用更可能导致肠胃不适或敏感。对此,该机构建议,喝水可以冲淡体内酒精,但已经吸收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酒精仍然需要靠身体排走。

  2005年,英国、荷兰两国医生曾联手展开一项实验,验证8种常用醒酒方法的作用,包括3种药物、4种食疗法以及果糖醒酒法。3种药物是止痛药托芬那酸、神经阻断药物心得安和治疗恶心、眩晕的托烷司琼;4种食物是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洋蓟和仙人掌果。实验发现,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和托芬那酸对部分受试者的某些症状有缓解作用。但研究人员并未发现“说服性证据”证明这些物质确实可以防止喝醉或治疗醉酒。研究人员表示,醉酒没有良方可解,要避免醉酒,惟一方法就是适量饮酒,或干脆滴酒不沾。在饮酒时也要多喝水防止脱水,同时好好吃饭。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