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拉开帷幕。随着战场态势变化,攻占宿县成为孤立徐州、全歼国民党徐州军事集团的关键所在。宿县地处徐(州)蚌(埠)间津浦铁路线南段,是徐州“剿总”通向京沪的门户和重要的补给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陇海路被华东野战军切断后,津浦铁路徐蚌段成为徐州“剿总”与南京国防部唯一的陆上通道。另一方面,从淮海战役开始敌兵力部署来看,这里还是国民党各兵团联结的中心地区,正所谓“生死之道,存亡之地”。
11月13日,中原野战军3纵和9纵一部包围宿县县城。15日凌晨,3纵和9纵一部协力攻战宿县四关,战至16日3时,全歼守敌,提前形成了对徐州这一十字形要地(陇海、津浦两条铁路交叉)的战略包围。是役,不仅成为全歼国民党徐州军事集团的关键,对我军“大淮海”决战态势的形成也具有决定意义。
关于这场影响淮海战役开局至关重要的战役,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一份“宿县战役救护工作总结报告”忠实记录了战火硝烟之下不为人详知的战地救护场景。透过这份由中原野战军3纵8旅卫生处于11月19日汇总的报告,我们似乎还能看到杀声震天的激战、英勇冲锋的战士、昼夜施救的救护人员甚至转运伤员的车辆。这份报告的存在是对宿县战役最真实补充,还原的是对这场战役最完整的记忆。它向我们再现了宿县战役背后的一场与敌人、与时间、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特殊战斗——战场救护。
根据野战军司令部的战前部署,3纵8旅出蒙城向北攻占符离集,以防御徐州之敌南下,以九旅主攻宿县,七旅作为预备队。宿县守敌是国民党“王牌”部队25军的主力148师,以及经过专门训练的特务武装,每名士兵均配有卡宾枪和加拿大式手枪,另有装甲营护卫。我方则早在挺进大别山时就已弃辎轻装,而且至今仍未获得必要补充。我军指战员所面临的,无疑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激烈攻坚战。战斗打响后,指挥所命令八旅22团由符离集迅速南下,配合七旅,南北夹击。国民党军凭借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拼命死守,一道道火舌从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地堡中喷射而出,经反复冲锋激烈争夺,我军伤亡严重,一场特殊的战地救护战也随之打响。
“在这里彩号是比较多的,至十六号止,共收容二百余名……这次的救护位置,是不稳定的,每日来回移几次。每到一村,刚准备的比较妥善时,又叫移地方……”
战场救护地点跟随战况不断突入,可以说,是追寻着冲锋战士的脚印一起进攻。旅救护所将战场救护工作人员分为7个小组:医护人员编为普通治疗组和特殊治疗组(手术组),负责为伤员清洗、处理伤口,并以各色布条区分伤员危重程度,“将需手术的挂上红色布条,适当处理的挂上白色布条,认为处理不适当的不挂条子”,挂着红色布条的危重伤号第一时间被担架员送往手术组进行抢救,没挂布条的伤号优先进行诊治,挂着白色布条的伤号则不再挪动避免反复触碰伤口,简单的办法,使紧张繁忙的救护所井然有序;卫生处人手有限,旅里就把通讯员补充到救护所,编成护理组,不眠不休地照顾伤员,为他们送水喂饭、端屎端尿,还要不停安抚伤员的情绪;政治部干事也带着文书和警卫班战士加入到战场救护中,编成登记组、民运组、埋葬组,负责登记伤员情况,组织大车、担架运送伤员,检查登记牺牲的同志并购买棺木埋葬;司务长则带着伙夫编成生活组,负责采购轻重伤员的必需品,供应饭菜和开水,保障伤员的饮食。救护人员对200多名轻重伤员进行了有效处置,部分危重伤员被及时送往纵队卫生转运站。整个战场救护工作可谓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配合得当、协调有力。
“全体工作人员在两天两夜未得到休息的情况下,还在积极工作……担架员在整整两天三夜中只睡了三小时,大部分同志脚部打成了泡……”。
纵观3纵8旅整个战场救护工作,不得不说,这场重大战役的胜利,除了中央军委及各野战军领导部署得当、指挥有利,以及指战员的英勇无畏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实行有力的战场医疗救护。正如3纵指战员在宿县战役战后工作指示中明确指出的,此次战役“是完成较好的一次(伤亡小胜利大)……”。这个“伤亡小”就是对战场救护工作最大的肯定。
在淮海战役乃至解放战争期间,历经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洗礼,我野战救护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我军兵员补充方针的变化,即组织伤病员归队成为壮大部队的重要措施之一。所有这些能够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伤病员能够得到及时的战场救护乃至后方的完善治疗,从而保证了伤病员得以归队补充战力,继续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去。
文中档案为1948年11月19日,中原野战军三纵八旅卫生处“宿县战役救护工作总结报告”。
解放军档案馆供图
(本文作者为解放军档案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