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信义的价值
清风慕竹//www.workercn.cn2014-03-10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元世祖时,有一天,元大都(今北京)中书省衙门前来了两个上访告状的人,他们高呼冤枉,跪在门前,双手托举着申冤的诉状。中书省的官员见两个人衣着破旧,一身奴仆的装束,先自起了轻蔑之意,再看他们为之申冤之人,着实吓了一跳,原来是刚刚被处死的大臣郑阿思兰,这可是皇帝督办的案子,哪里敢给翻案,于是大声将他们斥退了。

  不过这两个身价低微的奴仆也不是省油的灯,第二天,他们又出现在了中书省的门前。就这样,来了被赶走,赶走了又回来,风雨无阻,软硬不吃。直到有一天,他们的举动惊动了宰相,他在仔细看了呈上来的诉状后,也觉得有些疑点,便向皇帝做了汇报,案子得以复查,结果证明郑阿思兰是遭人陷害,受冤而死。

  冤情得以昭雪,被官府籍没的财产又被全部归还,郑阿思兰的母亲泽国太夫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她拉着其中一个人的手说:“你早就可以走了,与我们家已没有关系,为什么还要留下来帮我们呢?”

  那人回答说:“主家有恩于我,主人蒙难,我怎么能一走了之呢?”

  这个奴仆叫赵一德,本是龙兴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元军南下时被俘,后被卖到了郑阿思兰家。赵一德忠诚能干,历经三代主人,很受赏识与信赖。有一天,赵一德向主人郑阿思兰和泽国太夫人说:“我从小离开父母,得以保全性命在主人家,转眼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的故乡远隔万里,不能回家看看,虽然内心里十分思念亲人,也从未敢提出这个请求。如今父母都老了,如若有什么不幸,我怕就永远成为天地间的罪人了。”说完,忍不住伏在地上哭泣,郑阿思兰母子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同意他归家省亲,并约定以一年为期。

  对于郑阿思兰一家人来说,放赵一德回家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因为他的身份是奴隶,如果一去不复返,那也毫无办法。赵一德对此也心知肚明,他回到家中,老父和哥哥都已去世,只有八十岁的老母尚在。他将父兄的尸骨下葬,本想多住些日子孝敬老母,可眼见归期将至,只得跟老母说明情由,如期返回了郑家。

  郑阿思兰母子见他如此讲求信义,感叹不已,说:“他就是一个卑贱的奴隶,尚且如此,我们怎么能不成全他的孝心呢?”当即把卖身契撕掉,还他一个自由身。

  没想到的是,还没等赵一德动身,正赶上郑阿思兰蒙冤被杀,家中的奴仆们一见大祸临头,都四散而去,谁也管不了谁了。见此情景,赵一德不忍心像陌路人一样就此离开,便留了下来,并且不怕侮辱打骂,也不怕受到株连杀戮,坚持为主申冤,终于为郑阿思兰讨回了公道。

  泽国太夫人说:“当官吏们前来抄家时,就连亲戚们都不再敢上前,只有你甘冒风险,为我们家洗去冤枉,疾风知劲草,从你身上我是见到了。现在我们的家业失而复得,全是你的功劳啊,我该怎么报答你呢?”于是,要把很多良田美宅分给赵一德,以作为酬报。

  赵一德坚持拒绝,说:“我虽是一个卑贱的下人,但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求利,而是哀痛我的主人无罪而被杀,所以留下来报答主人。现在我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我能够得以归家奉养,已是主人对我的厚赐了,怎么还能再要田地房产呢?”说完,便拜别而去,一分财产也没有带走。

  以今天的眼光,赵一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为国家作出多么突出的贡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迹。原因在于他以最朴实的情感,展现了重信守义的美好品格,这种信义的价值,足以令许多腰缠万贯的达官贵人较之而黯然失色。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