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当代、二百年和两千年的文明对话
敬天林//www.workercn.cn2014-06-2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第三件事是,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底、4月初出访欧洲,先后发表了四次演讲。演讲表达的中华文明的显著特色,展示的深厚文化修养,赢得了世界尊重。

  再看二百年。1818年5月,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集毕生精力,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完成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两大发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在人类社会漫长历史中,是第一次,可谓是石破天惊。

  再是两千年。就是我国的西汉、东汉时期,产生了“中医之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决定了它至今仍是中医药科学的圣典,至今仍在维护我们民族健康、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是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奇迹。

  我们的题目要说的,就是当代的黄钟大吕、二百年的石破天惊和两千年的博大精深,三者的对话。

  首先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献词说起。1841年,马克思23岁,大学毕业,写了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之前,写有一段献词。将这篇论文献给他“敬爱的父亲般的朋友”,即燕妮的父亲,他未来的岳父路德维希·冯·威斯特法伦。末尾一段是:

  “我希望随着我寄给您的这个表示敬爱之忱的献词去到您身边,和您一起再度漫游我们风景如画的山野和森林。身体的健康,我无须为您祈求。精神和自然,乃是您所信赖的伟大神医。”

  这里的重点,即结尾最后一句话:“精神和自然,乃是您所信赖的伟大神医”,对这句话的内涵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是的。因为它和中医药科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是一致的。精神和大自然对人的生命、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随处可见。

  我们看《黄帝内经》中对大自然的论述。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的这一段话:“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是在我们古代文献中,叙述大自然的经典。

  我们再看,在《黄帝内经》中,对人的精神的论述。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等等。

  《黄帝内经》对人的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精神现象论述;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寒、暑、燥、热、湿、火、风等自然现象,与东、西、南、北、中地理五方,与人的五脏六腑相互关系的论述,可以说是贯通全篇。

  精神和大自然的重要作用,在《黄帝内经》中,不仅是中医药科学维护人的健康、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立足点、出发点,而且,至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须臾不可脱离,表现得更为生动。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其具体内容,哪一项都离不开精神和大自然。

  可见,马克思说的“精神和自然是人类的伟大神医”,与中医药科学是完全相通相应、完全一致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后来的理论创造中,凡是涉及人,涉及人生命的本质的理论,其中的重要判断,都与中医药科学相一致,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关于中医药科学的主题——人的生命。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中,黄帝和岐伯等几位臣子共同讨论了970多个问题。这两个部分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从人的生命出发提出来的。《素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黄帝问天师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是说人的寿命、生命。《灵枢》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黄帝问岐伯:“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这是说人的健康、疾病。《素问》和《灵枢》中的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深入的。所以,我们把人的生命称为中医药科学的主题,这是我们的祖先,从探索人的生命开始到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形成,直到今天,贯穿始终的。

  我们再看马克思、恩格斯是怎么说的。1845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这里,请大家注意“第一个前提”、“第一个事实”和“个人的肉体组织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概念。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又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就这些重要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进一步作了分析,他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脑髓和为它服务的器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愈来愈新的推动力。”恩格斯特别指出,“这种进一步的发展,并不是在人最终同猿分离时就停止了,而是整个说来,仍然大踏步地前进”。也就是说,人的生命这个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始终像一整块钢铁,维护着人类社会存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

  第二个方面,关于对人的根本、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提出两个重要命题。一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二是“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人的根本,在《黄帝内经》之前问世的《难经》中,就有明确判断:“气者,人之根本也”。这里所说的“气”,就是指天地自然之气、人的精神之气和脏腑之气。在《黄帝内经》中进一步从人的精神和肉体组织,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种关系中对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人的疾病作了深刻的阐述和说明。

  第三个方面,关于中医药科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人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生老病死是怎么回事?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解释。那么,我们看中医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认识的。

  我们首先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它把实践的观点,提到人获得正确认识的第一重要的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实践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提升、不断深化、永不停止的。所以,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志。

  那么,我们看中医药科学的认识过程。在各种版本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医药史中,都有引用于《帝王世纪》、《淮南子》、《通鉴外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事实:即,神农、黄帝、炎帝、伏羲等中华先祖“尝百草之滋味”。在这里,什么是“尝”?为什么“尝”?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尝”,是先祖们的实践活动;“尝”的目的是“令民知其避就”。这是大家的共识。这个共识,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完全一致。

  “尝百草”以后,经过漫长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散见于《战国策》、《韩诗外传》、《韩非子》、《史记》等史料中,先后记载了名医扁鹊学医、行医的情况和贡献。无论是扁鹊担任“舍长”时,随长桑君潜心学医、修炼十年,学而知之,而不是假借“神灵”;还是扁鹊诊赵简子病(“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患病五日不醒)。扁鹊用脉诊诊断、治疗,“血脉治也”。扁鹊“随俗为变”,行医治病,不像巫医那样“居庙堂,事鬼神”。古籍所记载的有关扁鹊的这些事实说明,在古代中医药产生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像扁鹊这样的“真正的医生”,以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把中医学根植在唯物主义的肥田沃野之中。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