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赵红帆
由中央民族乐团、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贵州仰欧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自去年首演以来,获得了观众高度赞扬和广泛的好评。此剧是一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歌舞剧,以贵州黔东南地区家喻户晓的苗族同名爱情神话叙事长诗作为情节线索,其演出形式上的最大创新是将乐池里近百位管弦乐演奏家们请到舞台上,成为舞台背景中立体的画作,加之多角度的多媒体影像技术,共同构架出苗族古代爱情神话的视觉盛宴。
传唱了世代的古歌《仰欧桑》的主人公仰欧桑是苗族的美神,苗语意为清水姑娘。它讲述的是仰欧桑与太阳的爱情故事。《仰欧桑》是苗族神话和口碑历史的重要载体,它的价值无论是从艺术层面、文学层面还是哲学层面,都不逊于古希腊月桂女神达芙妮和太阳神阿波罗的爱情故事,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苗族同胞具有重视百姓德育教育的传统,在以歌作为主要教育手段的苗族社会,歌者给子孙叙述天地形成、万物起源、民族的来历就唱创世古歌;要教育后代艰苦创业、勤俭奋斗就唱生产古歌;要追忆祖先业绩和苦难的历史就唱迁徙古歌;要评议纠纷、解决矛盾就唱诉讼古歌,这些古歌在《仰欧桑》中都有展示。黔东南州歌舞团的歌手的歌声质朴而情感真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年逾八十二岁的西江千户苗寨苗族歌师侯天祥,他曾经代表黔东南州多次参加国内外演出,歌声广受各界人士的赞誉。侯天祥在此剧中演绎了三段苗族先民用苗语“讲古”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贵州省黔东南州山青水秀,苗侗民族长期聚居,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非常完好,其音乐、舞蹈、生活习俗、婚恋习俗、民俗服饰、传统节日、民居建筑等都具极高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曾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仰欧桑》剧中展示了久负盛名的苗族姊妹节、鼓藏节、苗年等传统节日,芒筒芦笙祭祀乐舞、采鼓舞、花扬舞、鼓舞以及飞歌、情歌、古歌等民族音乐舞蹈,还有做工精湛的苗族传统服饰等。可以说《仰欧桑》满足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渴望与追求,对苗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保护作用。
为了让民族管弦乐团和原生态的歌者在视觉上更好地融合,《仰欧桑》的舞台设计充满了想象力。苗族美神与太阳神的传奇故事被置身于仙境中:舞台上使用了两组投影幕,后区的天幕和台口的纱幕。天幕的多媒体影像技术表现场景的变换,并利用流动的画面营造出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如梦如幻的景象,前面的纱幕主要负责一些辅助的舞台造型效果。细致唯美的投影给观众带来了极具震撼力的视觉体验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完全颠覆了传统民族歌舞剧写实布景的老套路。《仰欧桑》视觉总监兼舞台设计赵晓宇介绍,他在创作初期与编剧韦文扬、导演张建民、作曲唐建平一起探讨,大家都认为这部戏应该尽可能多地体现苗族风土民俗。但是,相对写实的景会占用大量舞台空间,势必与四百多人的演员阵容相干扰,因此舞台必须是既简洁又能承载尽可能多视觉元素的。在一次出外采风时,赵晓宇看到阳光穿过云海照射到梯田里粼粼的水波纹,水面又倒映出天上流动的云彩和周围的景色,这给了他极大的灵感启发。
回北京后,他完成了现在这个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的设计方案。舞台中后区搭建了一个由四层台板组成的、形似梯田的层层叠加的主平台,这个多层大平台的前排供乐团演奏家们使用,后排供合唱队和穿梭其间的原生态歌手使用,每层平台都留有足够的宽度使演员可以自如行走。左边平台的后方是梯田的延续,稍前位置是几组镂空的大枫树林。右边平台连接着的是层层竹海和婆娑的杉树林掩映下的苗寨,从平台的左前方有一条山路蜿蜒曲折到舞台右后方苗寨中。舞台中前区的地面留给舞蹈演员表演使用,地面使用了最新的舞台科技产品——白色反光舞蹈地胶。台唇部位设计成一个类似梯田水面的场景,与后景中的梯田及远方升起炊烟的苗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舞台中后区的两侧由两组不同尺寸的镜面作为侧幕,并以斜45度角外延,四面侧幕条及天幕上流动的画面以及演员的表演互相映衬,增加了观众视觉上的想象空间。根据剧情及舞台气氛的需要,管弦乐团的演奏家们和合唱队演员或是背景的一部分,或是舞台的主人。
随着《仰欧桑》巡演的成功,相关衍生项目也开始实施,贵州黔东南州歌舞团团长常海介绍,拟投资2.5亿元的仰欧桑文化项目已经成功落户于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景区,目前歌舞团正在为建设大型室外剧场做前期准备工作。《仰欧桑》必将带动当地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并给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