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传承文化基因 彰显精神标识
郭齐勇//www.workercn.cn2014-08-14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同志最近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他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表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传承这个文化基因、彰显这个精神标识。

  深刻认识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的集中概括。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是千百年来“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为人处世之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认识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可以围绕上述六大范畴,具体分析与理解一些单个汉字与成语、命题、理念。从单字来看,有“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学、爱、善、德、诚、敬、恕、和、俭、正、公、道、理、武、勇”等。从成语、命题、理念来看,有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义以为质、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民贵君轻、载舟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胞物与、博文约礼、尊师重道、修身、慎独、三达德、三不朽、至大至刚、浩然正气、精忠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文治武功、文事武备、德本财末、戒奢以俭、俭以养德、兼爱非攻、守正不阿、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明体达用,以及民间流行的“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等。

  着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上述理念、范畴所体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我国古人非常注重“立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就必须追根溯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为此,需要切实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着力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只能生产电视机,不能贡献给世界以价值观。这种说法是非常狭隘与罔顾历史的。实际上,我国的制度文明特别是文官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中的精华,曾获得西方启蒙时代思想大师们的青睐与借鉴。在近代“东学西传”的过程中,以“仁爱”“诚信”“人本”“和平”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后,曾为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魁奈、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所重视。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进一步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集中体现了儒家“仁爱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被国际伦理学界喻为道德的“黄金律”。

  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彰显我们的精神标识,教育是基础和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之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与各个环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既是公德要求,也是私德要求。公德的建构以私德为基础,做一个好人是做一个好公民的前提。应从家庭教育开始,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培养仁爱之心,懂礼仪、知廉耻,逐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为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修养、又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君子”。

  (作者为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