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挖掘儒家“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赖永海//www.workercn.cn2014-08-14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强大生命力,已被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事实所证明。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究竟是哪些思想元素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又该如何发掘和弘扬这些优秀思想元素,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儒家思想,有哪些思想元素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对于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推动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现实问题。

  儒家思想从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人学”,最主要的是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人?二是如何做人?三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何谓人的问题,孟子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禽兽则没有。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人成其为“人”的地方。如何做人是整个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问题。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和“三种关系”。

  “一个中心”是指自我修为。其内涵深邃、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觉、不断涵养和扩充人之异于禽兽的仁、义、礼、智“四端”,自觉、不断修身养性,继性成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为仁由己”。二是不断增强心志、提升境界。诚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亦即培养刚健自强的精神。儒家思想中这种“为仁由己”“刚健自强”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是激励国人不断提升自我、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滋养。

  “三种关系”是指人们立身处世要处理好的三种基本关系。第一种是人际关系。《论语·里仁》篇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就是说,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一以贯之”的原则是忠与恕。何谓忠?“尽己之谓忠”。一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能尽忠职守、尽心尽力、竭尽所能,此为忠。何谓恕?“推己之谓恕”。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中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一个普遍的伦理原则。从这一点上说,儒家思想的“忠恕之道”对于我国当今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都具有普遍的现实价值。第二种是家庭关系。《论语·学而》篇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之一;只要世上还存在家庭,仁爱孝悌就应是一个普遍适用的伦理原则。第三种是社会关系,即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儒家大力倡导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句话:一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种忧患意识、担当精神,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铁肩担道义”乃至舍生取义的精神依托,也是今天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丰厚精神滋养。

  在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儒家从不同侧面和层次倡导人们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有人格、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些无疑对我们今天进行人身修养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