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日方史料揭秘的抗日英雄(图)
//www.workercn.cn2014-08-18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架中国战机从三十二架日军飞机中突围

  我收藏了一段录像,它记录了一架中国飞机是怎么挑战三十二架日本飞机的。1940年,日军组织了一次对成都的空袭,出动了三十二架九七式重型轰炸机。此时,按照日军的统计,中国空军应该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为了宣扬这次轰炸,他们在行动之前特意请了记者小柳和八木登上轰炸机,带着摄像机准备拍摄轰炸情景。

  当时成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的空军本来就处于劣势,而且警报预警做得不够好,使我方经常遭到意外损失。有一天,日军空袭完一次,又来空袭第二次。这时候大家都在往防空洞里跑,只有一个飞行员,忍不住被压在地上打的怒气,跳起来冲向了跑道,试图驾机起飞抵抗。

  这个刚毅的飞行员就是林徽因先生的弟弟——林恒。可惜的是,他在飞机刚起飞的时候被日军击落在了跑道的尽头,战死沙场。

  林恒的牺牲是当时中国空军的缩影。一次又一次的袭击后,到1940年,中国空军几乎荡然无存。

  这种情况下,日军认为这次轰炸应该是一次很轻松的任务。但当日军飞到成都上空,发现有一架中国战斗机起飞迎战——仅仅一架,从空中如陨石一般凌空俯冲向三十二架日军轰炸机组成的机群。他在乱军中选择了自己的目标,恰好就是小柳和八木所在的轰炸机。所以,他单枪匹马如赵子龙般的雄姿被永远地记录在日本记者的电影胶片中。他率先对敌机发起攻击,但当发现自己的机枪威力太小,打不下日军大型轰炸机后,日军惊恐地看到——这架中国飞机撞了过来。从拍摄画面来看,日本轰炸机发现危险后立即右转,两架飞机平行飞行了好几秒,中国战机好像悬停在了空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架双翼战斗机——这意味着它的起落架是不能收放的,这在二战中已经是很落后的机型了。

  当时,这名中国飞行员就是开着一架如此落后的双翼飞机在三十二架日军飞机机群里穿梭攻击。首先,数量上1:32;其次,中国飞机只有机枪,很难打下日军的重型轰炸机,这使战斗还没打响,胜负的天平就已经倾斜。但这个中国人仍然无畏地杀入日军机阵中英勇冲杀。他在日军飞机中左冲右突,而后突围而走。

  我非常好奇这个中国英雄到底是谁?查找资料后发现,他应该是一名中国空军航校的教官。日本人的情报非常准确,轰炸成都的时候,中国的空军战斗部队真的已经没有飞机了。这名教官驾着自己的教练机起飞迎战。他在回忆录中写了当时的事情。他没有重点写自己飞上天怎么与日军纠缠,也没有计算自己是否能够侥幸生还。他还有一句话:“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

  这一句话让我们知道了抗日战争时候的中国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投入战斗。抗战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战,而是一场捍卫我们文明的战争。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日本飞行员的事迹。

  日军王牌飞行员成为兰州中学教员

  关于这次空战的经过,可以在日方的材料中看到。这说明日方史料当时已经比较翔实。日本历史学家中山雅洋写的《中国的天空》便是这样一本书,记录了一些独特的历史。传统的记载中,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空战中,中国有四大天王,日本有四大天王。打到战争中期,中国的四大天王都阵亡了,日方的也全阵亡了。但是《中国的天空》这本书却说其实日方三个天王阵亡了,有一个没有阵亡。

  这个人是谁呢?是日本四大天王中的山下七郎大尉。他没有死。那么他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地方?根据国民党空军将领罗英德的记述,他最后的归宿是在中国的兰州,死的时候是中国普通的中学教员。

  1937年8月,山下七郎在一次飞行任务中被高志航和罗英德联合攻击,战斗中山下七郎的飞机油箱被击穿失去控制,山下七郎被迫跳伞后摔断了胳膊,遭到活捉。

  起初,山下七郎十分不服气,抵触情绪很强。但有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自己的立场。1937年9月18日,为了纪念国耻日和鼓舞士气,处于劣势的中国空军对上海的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奋勇出击。日本人在上海占有空中优势,因此中国空军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冲出去十架,回来也就剩下两三架了。

  人们看到,一架遍体鳞伤的雪莱克攻击机飞回来时,落地后却不见人出来。原来,飞行员已经全身都是伤,出不了机舱了。地面人员打开机舱盖,只见到处是喷溅的鲜血,触目惊心的是挡风玻璃上,这位叫做徐灵虚的中国飞行员用被打断的手指在那里写下了四个字——还我河山。

  这时候山下七郎的监禁地就在附近。他从窗户中看到一个贵妇人打扮的中国女子带着很多官员站在跑道上。每一次飞机回来的时候,他们就会跪地为飞行员祈祷。远远地看到,一架双发轰炸机正在返航,但却左摇右晃,看得出来已经受了伤,飞行员在尽力地支撑。人们都在祈祷他能平安归来的时候,飞机却在跑道尽头处坠毁,翻落在了外面的壕沟里。

  我猜测这个女子是宋美龄,因为她当时是航空委员会的委员长,与很多飞行员有深厚的感情。山下七郎看到这一幕,终于明白中国人是用一种什么力量在抗战,过了一天他找到中方,说:“山下七郎已经死了,但是我愿意为中国工作。”就这样,山下七郎成为了中国空军的教官,并配合进行日军密码的破译工作。他改名换姓,为中国培养飞行员,这中间也与击落他的罗英德结下了深厚友谊。战争结束后山下七郎定居兰州,一直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员。

  在这场抵抗之中,中国的悲壮不仅让日本军人震动,也让世界震动。

  曾有一批中国军人,在失去与上级联系的情况下,退入深山,孤军苦战,一直到抗战胜利——人们发现,他们居然独自支撑了五年之久。

  东北沦陷汪雅臣残部继续抗战

  1940年,由于受到七十万关东军北上的压力,东北抗日联军的残部大多已经撤退到苏联境内。十四年的抗战中,我国东北地区最先遭到攻击,在“九一八”后为日军所占领,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是个早已沦陷的地区。但是,最新的资料显示,事情恐怕并非如此。

  在新发现的日军关东军作战地图上,我们在五常县拉林河上游,九十五顶子山附近找到了一个像钉子一样的黑圈,无论时间变化,牢牢地钉在一张一张日军的地图上。日军记录的这个黑圈,标志的是一支抵抗武装,经过考证,这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的残部建立的一块根据地。

  这支部队在我们自己的记载里也有涉及,但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痕迹。抗日战争中,女地下党员田仲樵不幸被捕,遭受酷刑后疯了。日本投降后,人们从监狱中找到了田仲樵。在为她医治的时候,她听别人谈论说拉林河上游有一支神秘的部队在活动,不知道是土匪,还是地方武装。清醒过来的田仲樵马上告诉他,那应该是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的人。

  汪雅臣是一个擅长隐蔽的指挥官。有个真实的笑话这样说,汪雅臣的密营太隐蔽了,党组织要联系他,在他周边转了大半年都没找到他。抗联的抵抗进入低潮后,他率领的部队仍然留在东北境内继续抗战。

  1941年,由于出山作战,归程中被汉奸出卖,汪雅臣和第十军副军长张忠喜先后阵亡。他的残部撤入深山,据寨自守,坚决不下山投降。

  原来我们以为日本人不知道这支部队,但从关东军的地图上看出,黑圈的旁边写着“双龙残匪”,而汪雅臣的外号就叫双龙。原来日本人一直都知道这支队伍的存在,但却无法将其消灭。这些残存的抗联战士一直抵抗到了日本投降,仍然不知道战争已经获胜,直到田仲樵找到他们,才最终出山。

  有人问,他们到底消灭了多少日本人?我想这是次要的,他们能够坚持下来,五年间孤军苦斗,就足以说明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毛泽东曾以诗纪念壮烈牺牲的戴安澜将军,有云:“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用在这些苦苦坚守在深山中的中国人身上,也正是贴切。

  就是这样一群英雄,在文字记录和史料中却很遗憾地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据说,他们下山后,被送到哈尔滨,归于东北抗日联军总政委李兆麟将军部下。但不久李兆麟将军遇刺身亡,使他们失去了直接的领导者。在被问是继续在军中任职还是就地务农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后者,就此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

  十四年来,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一方面抗联是有组织的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意志刚强;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对“双龙”,也就是汪雅臣军长有一种大哥式的尊敬。汪雅臣临死前说过:“你们什么都能干,就是不能投降日本人。”这些人信守了对兄长的承诺,坚持到了日本投降。他们并不想立功、升官发财,而是选择当农民,过普通老百姓的和平日子。直到现在,他们的事迹才终于被我们慢慢地挖掘出来。

  恐怕得感谢日本人的这张地图,它告诉我们14年间中国人在东北一直坚守。这块土地,始终没有全境沦陷。

  在这场战争中,每个人都会经受如同试金石一般的考验,被称为国民党中“第一共谍”的郭汝瑰将军,便曾经历过炼狱般的考验。

  郭汝瑰没有豪言壮语的一封信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还有中国军人在东京,他们便是日本士官学校的中国学员。他们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

  通过两张日方《历史写真》杂志上发表的照片,我们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这些中国人的举动。他们立刻赶到了日本的陆军省,要掷还军校配发的军刀。他们说我们要把军刀扔回给你们日本人,以后战场相见,永不留情。

  这些人当时都被捕了,进了监狱。他们在狱中仍然要求回国抗战,在我方争取之下被放回中国。在日方描述双方争执的照片上,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他个子比较小,长得很精悍,昂首面对日本官员,凛然不惧。后来查到,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郭汝瑰,他因为在淮海战役中作为地下党员作出突出贡献,而被称作国民党军队里的“第一共谍”,而“九一八”事变当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军人。

  “九一八”事变后,郭汝瑰回国并进入陆军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军夏楚中部。

  1937年淞沪会战,郭汝瑰作为参谋长带十四师八千人在前线进行抵抗。打了几天以后部队伤亡惨重,军长担心他守不住,就派人去问他是否需要援军。

  这时的郭汝瑰在战壕里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前半段汇报了军事情况,后半段说,“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草。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这是一封朴实的信件,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他只是把心底最深刻的感情写了出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军人,一个中国男人会写出来的东西。当他写信给军长的时候,他带着中国旧军人对自己长官的忠诚和深刻的袍泽之情。这些思想看似落后,但读来却令人感动。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级阶梯,它让这个古老的国家焕发了青春的灵魂。实际上,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无一不是这样的台阶。历史有如阶梯,每一代人的努力构成了中国的今天,而我们自己将来,也会化作这阶梯上的一级,让后来的人们踏着我们走向更高的空间。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