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是一项具有生命意义的事业,是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自由充分发展奠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想的教育”需要回答“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理想的教育”是始终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
人的发展有现实发展,也有长远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当下的发展,而且更要重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概括地讲就是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终身学习的愿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本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人的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里的人不仅指学生,而且指教师。当然,学校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办学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各个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我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其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发展路径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适合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只有注重引导学生开始进行人生设计,才能把学生对学习探究的直接兴趣转化为远大的人生志向;只有引导学生把远大的人生志向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之中,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因此,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的条件,让他们去实现缤纷的人生梦想。
“理想的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
良好的品德,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首要条件。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套独创的“内化教育法”,就是在认可学生个体育德的内在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符合品德发展规律的,能调动学生内驱力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学生不断向自我育德的方向发展。
“内化教育法”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一是否定过去品德教育“目中无人”的现象,突出了德育要“育德”的目的和功能;二是肯定学生具有育德的内在需求,激活了学生自身的内驱力;三是指出这种需求带有层次性,肯定了学生的品德可以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张品德分层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四是研究内化的心理机制,指出了德育应遵循“行—知—情—意—行”的品德内化的客观规律;五是强调德育和其他各育的协同及内在关系,发挥了德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动力作用。
我提出了以“两把两重”为核心概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两把”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学改革中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自习课不被占用;把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每节课学生活动思考的时间;把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每周各类兴趣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的时间;把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方法教给学生”,就是始终把学习方法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类学习方法的指导。
“两重”就是“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活”,就是从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重视激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功感;“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提倡学校的课堂教学要进行“五个”转变,即变重班级学习组织形式为重小组学习组织形式;变重课后训练为重课前自学;变重教师讲授为重学生交流;变重分数考核为重能力考核;变重结果评价为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课堂教学要突出课中,并延伸到课前、课后,要落实“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分析讨论、归纳小结、拓展探究)全过程指导。
时间、方法、动力、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相呼应,从“时间、方法”小处入手,成“动力、能力”大器之功。从每一堂课的量变,逐渐实现质的飞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如一枚奇石,激起一潭春水!当主动、互动、能动合力成了生动、趣动、灵动,华师一附中沸腾了,学生们在其中尽情地汲取养分,教师们在其中尽兴地挥洒智慧,教育的激情得到了彻底地释放!
去年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老师们献上祝福。我听到体育班学生的嘹亮歌声,看到新疆博乐分校学生的翩翩起舞,听到国际部学生用近20余种语言献上的祝福,还看到飞翔班学生的土家族“摆手舞”,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做了一生的教育,能看到我的学生得到自由个性的发展,我心满意足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 张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