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科学精神是儿童教育的灵魂
//www.workercn.cn2014-03-31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前,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在此之中急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对人类和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巨大、深刻,使得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而儿童期是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儿童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儿童科学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改革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日益认识到儿童科学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指出:“儿童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表明当下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传统、狭隘的观念,即只注重儿童科学知识的掌握,重视活动结果甚于活动过程,凸显了儿童在科学教育课中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但和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以美国为例,19世纪中后期,科学教育在学校逐步展开。当时的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了解科学研究长期积累的基本事实,或者对被认为自身具有完善体系的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简化。到了20世纪初,人们开始认识到注重科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脱节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才是儿童的天性。基于这一认识,西方开展了以杜威“儿童中心”为标志的科学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科学教育的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这种探索使美国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5年,为了使美国儿童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启动了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2061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各个阶段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对于儿童科学教育不再强调事实的背诵与记忆,而更注重科学研究的理论、原则与技巧。到了90年代后,美国科学家又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动手做”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儿童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通过亲自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强化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纵观美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注重科学知识学习到注重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科学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任何人要跟上它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提高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必须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儿童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的精神,是儿童对科学接纳认可并喜爱追求的心理品质。儿童的科学精神不是灌输出来的,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儿童有着和科学家一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没有什么东西能逃脱儿童的注意力之外,尤其是越不知道或越被禁止触摸的东西,儿童就越想一探究竟。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需要保护儿童爱问的天性。科学、理性的背后是人的自由,纯粹的科学就是自由的科学。儿童问题意识的诞生不仅来源于自然天性,更在于后期敢于提问、自由提问心理环境的创设。教育要营造宽松、愉快、自由的氛围,鼓励儿童大胆思考、质疑、想象,对待儿童的提问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允许,少一份禁止”。解放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自由畅快地活动,敢想、敢说、敢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造就科学的国家和民族,首先就应该从“造就科学的孩子”开始。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应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培养儿童科学探索的精神。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