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舆论旋涡中的高考加分何去何从
//www.workercn.cn2014-07-10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利益驱使作假现象屡禁不绝

  ■吴非

  15年前,我就见过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作假的现象。当时有一批学生通过“无线电测向”比赛获得加分资格,其中一位由于该项目成绩“特别优异”而获得“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竟加了50分,被名校录取。

  吊诡的是,这名学生平时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与能力。对此,有教师和学生提出质疑,但据说该学生家长是当地教育部门“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且“手续完备”,最后不了了之。

  因此,再看日前辽宁省本溪市高中和河南省漯河市高中“体优生”被查出作假的事件,总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高考加分作假看起来是个别学生目无法纪,违规操作,实则有着很成熟的运作手段,甚至很多考生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如果认真调查,还会发现作假加分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钱、权”的影子,远非一般人能做到。有些学生的家庭本身就有体委、教育等政府部门的背景。

  而之所以频现高考加分舞弊事件,主因还是利益的强烈驱动,极大地增加了上大学和上好大学的几率。一旦被查,处罚力度也不高,于是“前仆后继”,作假者络绎不绝。因为按现行的处理做法,对于高考作弊的考生,一旦发现只是取消当年的考试资格;对于被替考的考生,被发现的代价是三年内不得参加高考;至于纵容作弊的监考老师和参与作弊的考生家长,也没有追究刑事责任。高考舞弊和高考加分作假的成本如此之低,导致一些考生及其家长甘愿触碰底线,违规事件屡禁不绝。

  需要看清的是,高考考生一般已满18岁,完全具有自主行为能力,其选择作弊作假或者带着作弊通讯工具走进考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不是简单的“犯错”,是应负刑事责任的。对雇请替考者,比较合理的处理办法是永远剥夺高考资格;在校大学生参与替考,应一律开除学籍,并负相应的刑事责任。对组织与参与作弊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也应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为了从根本上杜绝高考加分作假,对于那些放任违规违法行为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追究责任。

  与高考加分有关的部门之间合作不够也是高考加分作假频发的原因之一。从现实来看,国家运动员的测试和发证是由当地体育部门负责的,科技类竞赛更多的是当地科协负责。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或不够,加上学校鉴别有一定难度,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为作假行为开了方便之门,有了空子可钻。

  另外,高考加分作假现象不绝于耳,年年被曝光、被查处却年年发生,也与社会文化有一定关系。从现实角度讲,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十年寒窗不容易,到了关键时刻考生作弊作假没什么大不了的,是一时糊涂而已。媒体对高考之苦之难过度渲染,也让公众多了一份恻隐之心,反而模糊了底线,淡薄了法律意识,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高考舞弊和高考加分作假等行为。(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退休教师)

  加分作假动摇社会诚信根基

  ■闫涛

  近日有媒体曝光,辽宁省本溪市高中和河南省漯河市高中多名考生在加分过程中存在作假现象,一时引起坊间严厉的声讨,同时也引发了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忧思。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透明、公正、公平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作为旨在选拔人才的高考,关系着千千万万考生的前途命运,其公平性备受瞩目。高考加分作假首当其冲的是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考试原则,伤害了广大考生的利益。

  从小处说,高考加分作假蒙混过关,使得违规者挤占了本该属于他人的录取机会,伤害了其他考生的切身利益。一些考生轻易被加上10分甚至更多,以此考入大学甚至进入重点大学。对于那些认认真真复习、勤勤恳恳苦读、老老实实付出的学生而言,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从宏观来说,高考加分作假也搅乱了教育生态。而任由不正之风肆虐,对当地的教育生态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影响。而且,作为人才选拔相对公平的途径,当前的高考仍然是广大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是贫寒家庭实现向上层社会代际流动的主要途径。当本该提倡并严格落实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被破坏,破碎的也不只是一两个考生和家庭意欲改变命运的梦想,高考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怀疑,产生诚信危机。

  很大程度上,高考类似于交通规则,大家都遵守规则,方能实现道路畅通。高考加分公正、公平地实施,就像开辟专用车道一样,无可厚非,公众也认可。但是,当不该进入专用车道的车辆,违反规则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且付出的代价相当低,必然产生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藐视交规,不遵守规则,最终马路上险象环生,整个交通秩序陷入瘫痪状态。

  如果高考加分让不法之徒有空可钻,弄虚作假取代诚信成为社会上“吃得开”的规则,加分政策则背离了原来的良好初衷,好事成坏事,无疑使整个社会陷入全面的诚信危机,进而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贻害无穷。

  另外还要看到,高考加分作假对考生本人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正所谓被污染的土地上长不出茁壮的大树,太多的事实证明,那些依靠违规作假而考上大学的考生,并不会自觉地洗白,或者自动纠偏,从此以后堂堂正正做人,以己之正气,为社会和职场注入正能量。相反,作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由于尝到了违规或“潜规则”的甜头,看到走旁门的路子屡屡奏效,在未来的行事和处世方面,他们更容易、更习惯、更愿意继续遵循此类处事原则,将这种风气带入职场,自觉或不自觉地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这种负面影响在短期内或许看不出来,但随着带着“原罪”考入大学的考生们离开校门,走进社会,在日益放大当初屡试不爽的“潜规则”过程中,整个社会将不得不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为当初高考加分作假的恶果埋单。(作者系渤海大学教授)

  加分政策不能简单取消

  ■覃红霞

  高考加分政策起源于对特殊群体的特殊照顾,随后发展出对特长生以及模范生的奖励。高考加分政策走到今天,其内容与项目已经非常复杂而多样,同时对其的批评也越来越尖锐。有反对者直接要求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但高考加分政策不能简单取消,还需要多加反思。

  相对而言,社会对于补偿性加分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身份作假上,但个别腐败现象并不足以否认补偿性加分的合理性。当前对于高考加分的批评集中在奖励性加分上,特别是对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以及“奥赛”优胜者的加分政策上,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目前加分造假严重;二是加分的最初目的逐渐异化;三是奖励性加分加剧了大学招生中的不公平。与奖励性加分类似,省级加分政策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据统计,2010年教育部规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仅14种,而各地的规定近200种。2014年各省即将实行的调整后加分政策,部分省市仍保留了农村独生子女降10分、留学回国人员子女降10分、先进劳模青年降20分、受市人民政府或省综治委表彰的见义勇为应届毕业生降10分等项目。对此,有研究者批评各地加分政策混乱,出台过程不透明,随意性明显,并强调应取消地方政府的加分权限和自由裁量权。

  加分制度作为我国统一考试制度的重要补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高校选拔多样化人才的功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求取消高考加分、回到“裸考”时代的言论,虽然折射出社会对高考加分政策不合理现象的激愤,但却是简单而情绪化的表达,有必要从务实而理性的分析中保持改革的基本心态,在不断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寻找未来加分政策改革的方向与价值。(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网友观点】

  河南省临颍第二高中魏增瑞:因为高考加分除了使一些特殊的考生得到加分鼓励,恐怕还是一种导向作用。最好的办法是把那些被加分的考生技能考核及事迹进行公开展示,一方面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为许多学生效仿。

  江苏省南京建邺区莫愁湖小学鹿树忠:体优生加分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行业协会的资格问题。并不是每一个跟体育沾点边的行业协会颁发的证书,都可作为加分依据。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文法系陈花:作假者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是因为目前作假的违规成本太低,即便事情暴露,当事人所受到的处罚也不大。只有对作假者严惩不贷,才能有效杜绝高考违规加分现象。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雒会龙:可行的办法是把高考成绩揭晓后的加分结果公示,变为高考前的加分监督公示,同时严格等级考试流程,让腐败者没有腐败机会。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