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最近二十年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未曾停息过的重点工作,但其成效却很不理想。每一次谈减负,必然提到作业。在有些人的认识中,减负就是“减作业”。然而,浙江的一群研究者从2000年开始就着眼于作业“技术层面”的研究,希望能把关于作业的“政策层面”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在14年关于作业改革的研究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历程呢?
■张丰 张志伟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社会上对减负的呼声甚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十分重视。但一次次“减负令”的执行大都停留在文件传达和条文告示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这固然有社会文化、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对作业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对作业功能缺乏研究”是重要原因之一。作业的质没有提高,简单地控量无法避免日后的反弹。
目前,学校的作业管理往往囿于文件规定的执行,而对教师如何编制作业、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作业诊断与反馈等缺乏应有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在作业技术方面的落后,反过来强化了“依赖题海”、“多做无害”的错误观念,有些教师甚至成为减负的阻力。因此,减负工作必须要从“技术层面”突破,要从“行政管理”走向“技术指导”。
始于“减负令”的作业设计技术研究
2000年1月,教育部召开减负问题电视电话会议,下达《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浙江省台州市教科所迅即在全市发起作业改革的号召,仙居县积极响应,并成为小学作业改革的基地。
当时,我们策划了“作业设计与研究案例评比”,鼓励老师反思日常作业,开展以案例研究为特色的作业改进与创新。具体研究切入点有二:一是日常作业的改进,让教师以平时作业中的问题为例,大胆进行改造完善,同时阐述自己的改进思路。二是作业的创新设计,鼓励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某一具体学习内容,原创设计有效落实学习目标的作业,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这种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的、以案例为特色的研究形式十分“草根”,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响应。不少教师坦言,与其写那些工整抽象的研究论文,还不如做这种具体实在的题例改进。
当时的作业设计案例形式创新较多。首届评比仅小学就收到1600多件作品,盛况空前。2001年3月,台州市小学作业改革成果报告会在仙居召开。会议围绕“变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的话题,展示了“作业超市”、“跨学科作业”、“分层次作业”和“实践性闲暇作业”等20项作业改革案例。作业改革成为当时台州市区域性教学改革的一大“风景”。
在广泛的基层探索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作业设计的技术,帮助教师明确作业环节的操作要求与方法,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作业设计技术”主要包括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匹配、有意义学习任务的选择、作业意图与编制、学生作业结果的预期、作业评价与辅导准备等方面,具体还有一些操作要求和策略。
作业设计技术的研究,主要是要解决“学生应该做怎样的作业、教师如何编制作业”的问题。虽然该阶段的作业设计主要还是“知识立意”的,判定作业是否有效,比较看重作业与知识点的针对性,但在习惯于布置成册的、现成作业的大环境下,发动老师参与到自主设计作业的活动中,意义重大。
诠释新课程理念的作业功能研究
在研究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有效的作业必须是教师十分清楚“该作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了解“该作业的目的与学习意义”。但现实中,学生们面对的是大量盲目的、安慰性的练习,学习状态被动亦是情理之中。从2003年开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作业研究的切入点渐从作业的形式转向作业的功能。
“作业功能的研究”是一种研究思路,即从分析某一作业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入手,指导作业的设计与运用。简而言之,就是从作业的视角,看学习是如何实现的。如传统的作业将作业窄化为“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各种训练”,从而在熟能生巧的教学假设下,让“题海战术”更有市场,教师的作业布置与减负政令悄然博弈。
我们提出,“作业改革的本质应该是对作业功能的发展”。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操作性认知活动”,并将作业功能概括为“巩固知识与技能、扩大知识领域、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培养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组织教学进程”等六方面。有效的作业应该蕴藏积极的学习机制,脱离学习任务性质而孤立地讨论作业形式并没有意义。
我们提出“引导预习的作业、促进理解的作业、提高熟练的作业、帮助记忆的作业、意在学习诊断的作业、补偿性的作业、促进习惯养成的作业、促进知识体系形成的作业、用以组织教学进程的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主张在不同的学习环节,选择设计不同功能的作业来支持有效学习。
中小学“减负”屡战屡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测验技术的局限以及测验结果的高利害利用,导致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知识本位”,使作业与测验高度接近,却与学习认知过程相去渐远。
研究作业功能的意义,是促使作业设计渐从习惯的“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从学习过程的整体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特点来研究作业。
关于作业的教学运用策略的研究
起初分析评价作业,往往会直接判断这道作业好不好,这道作业有没有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意识到,不能静态地评价作业的优劣。因为,同样的作业,如果出现在不同的时机,采用不同的运用手法,效果大不一样。决定作业是否有效的关键还有作业的操作运用问题,即作业过程的优化。
2007年左右,我们提出作业研究的第三个主题。如何通过“作业运用的研究”,让可能有效的作业真的有效起来?以运用为主线切入作业研究的实质是关注“学”的研究,即在作业内容上,以三维目标为依据选择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在作业形式上,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依据,注意作业与学习内容的匹配;在作业布置上,注意时机的把握,保持作业任务与教学进度的一致性;在作业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在作业的反馈上,关注作业功能作用的发挥,注重开展有效讲评。
这一研究视野的拓展,标志着我们从作业设计与功能等“静态研究”走向作业布置、批改、评价等运用策略的“动态研究”。那几年,我们以省级重点课题“作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为载体,以仙居县第一小学为研究基地,带动一批学校开展以作业操作为主题的教师研修与小课题研究。具体探索作业的“操作运用和评价反馈”两方面的问题。
作业应该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完成的学习活动,但它又应与课堂学习活动相配合。因此,作业布置要与教学进度相一致。作业布置包含“教师为学生确定作业范围、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作业要求、教师为学生确定作业的时机”三个方面,其基本策略有:及时练习策略、循序渐进策略、分解与组合策略等。老师要重视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指导,具体有“同步辅导、自主尝试、操作示范、随堂渐进”等四种基本方式。作业的教学运用要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辅导相结合。
作业的评价反馈技术指向的是“怎样发挥作业的诊断与改进作用、如何批改与讲评”的问题。评价反馈主要包括批改与讲评两方面,它是学生作业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活动中诊断与补偿的最基础活动。现实中,大部分老师能较好地完成作业的批改,并要求学生及时进行订正。但这种“订正作业”,关注的主要是作业错误的矫正。而完整的评价反馈还需重视学生理解障碍的突破、知识系统的整理、补偿学习的跟进。作业讲评须把握“批与改结合,讲与评同步”的原则。重视作业讲评的同时,还要提高试卷讲评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