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要点提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上的守旧落后首当其冲。
●翻开当年似乎已经尘封的记忆,让智慧之灯点亮今天,中国依然处于风口浪尖上。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推进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创新。
●转变战略思维方式,基于大舞台、大眼界、大智慧思考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创新,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大手笔描绘国家安全大蓝图的制胜之道。
创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的重要目的,是为国家安全构筑“防护堤”,修葺可持续发展的“绿化带”。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实践上的清醒,反映了国家安全战略理论上的自信。毋庸置疑,在时代环境中站稳大舞台,需要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提供更大、更具爆发力的正能量。当前,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期,国家安全面临的内外压力增大,形势严峻多变,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创新的地位作用越发突出。
辩证把握国家安全战略创新的“进行时”与稳定性
国家利益需求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编织着国家安全这张无形的“网”,牵动着国家安全这根绷紧的“纲”。虽然每个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在表述上有所差别,但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安全的思想都是清晰的、一致的、坚定的。正是由于国家安全战略源于国家利益,因此它必须依据国家利益需要和内外环境,及时进行创新调整。
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必须保持“进行时”。“威胁和挑战”始终伴随着国家发展,加之国家利益需求上升与维护国家利益能力相对薄弱而构成的国家安全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持续变化”始终是国家安全向人们呈现出来的“常态”,这也使得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否则,时代变了,环境变了,需求变了,国家安全战略指导还原地踏步,就会犯历史性错误。一战期间,法国军队坚持消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依托堑壕防御配系取得战争胜利。因此其在二战爆发前的20余年里,固守“马其诺防线”式经验,结果二战初期即败给德国。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上,汲取了冷战中的经验教训,时刻把握国家安全态势变化,与时俱进创新战略指导。有些发达国家的安全战略指导在冷战中的变化频率基本上是十年一变,冷战后则由十年一变改为每两三年一变。在国家安全治理问题上,能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并适时修正安全战略指导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单纯维持现有状态无疑是短视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辩证看待国家安全战略指导的稳定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国家大系统的角度看,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能较好地通过动态调节实现再平衡状态。在国家安全“变化”的频谱上截取一段,我们也会发现其存在“相对稳定”的现象。这是因为国家利益需求存在“暂时满足”的现象,因而就形成了通常所说的战略机遇期。在机遇期内,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必须立足现实,把握时代发展中的世界大局,把影响当前国家安全的国际国内因素找准,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国家安全战略。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暂时的稳定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欺骗战略指导者的眼睛。鸦片战争结束后,日本已经走向维新变革,在西方的发展图式中已经埋下了侵华种子。清政府却看不到也感觉不到风平浪静的水面下涌动的暗流,贪图安逸,好大喜功,反对、阻挠变革,在咄咄逼人的战争形势面前,莫衷一是,战略指导极为混乱。历史和现实都以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国家安全状态总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思想观念淡化,纵使是泱泱大国,或者富甲天下,也难逃被瓜分和欺凌的命运。显然,“理想的国家安全状态”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存在。处于暂时稳定状态的国家战略指导必须居安思危,考虑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并做好预防准备。
国家安全战略指导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大。一直以来,国家安全都集中体现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是军事行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国家安全问题的态势进一步向总体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发展。尤其是各种非军事方面的挑战日益增多,国内国际“无硝烟、不流血、看不见”的安全威胁此起彼伏,相互传导。在这种情况下,当今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国家安全的形势更加多样险峻。国家安全的意义正向“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三位一体的联动安全态势转变,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威胁都会打破国家安全状态的平衡。这种安全态势的变化,要求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决不能继续沿用“冷战思维”的规则和老框框去观察,必须着眼时代发展,立足国家核心利益安全,把握好国家安全状态“变”的尺度和边界,看清看准各个国家安全重点防线和领域的变化,以及利益目标的各种可能位移,在动态中把握国家安全状态的现实特征,有效增强战略指导创新的定力。
基于整体性战略思维,扫描国家安全战略之全景
“盲人摸象”的错误关键是盲人不知道大象是个整体。基于整体性思维创新国家安全战略,是一种从宏观总体、长远发展和根本基础上来认识和把握国家全局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把创新安全指导与实现国家安全统一起来。
在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创新中,采用整体性思维是超越传统的“消极应对安全”,向“主动设计安全”转变的务实之举。从系统的角度看,国家安全是由不同安全子系统构成的,犹如一部协调一致、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不仅部件要全,而且每个齿轮都要紧紧地咬合在一起。它们围绕共同目标,相互联系,彼此依赖,密切配合,协调行动,才能在有效履行各自任务中完成共同目标。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件的空间位置有误,任何一个齿轮变形,都会导致整台机器无法有效运转。从全局整体思考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创新,有利于克服死角和漏洞,实现系统内部纵向和横向子系统有机互动,无缝隙链接。
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安全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安全问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陆地方向和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同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相互影响;战役战术层面的安全问题也具有战略性质。这种网络交织的威胁特征,增大了危险系数,增加了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难度。在国家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求解国家安全制胜之道,必须善于把握大势、把握方向、把握全局,全方位扫描国际国内威胁安全的诸多因素,才能妥善解决安全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抢占国家安全战略创新的制胜高地,走出一条富有本国特色的安全道路。
在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创新中,整体性思维体现了由“单一注重发展”向“发展和安全兼顾”转变的战略智慧。如何处理安全和发展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国家建设的难题。然而,没有重点就没有一般。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多起重大危机事件,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整体性思维在处理国际争端和摩擦、化解国际危机和矛盾中的玄妙之处和强大魅力。整体性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要求我们在看待国家安全战略指导问题时,要突出“国家核心利益安全”这个重点,盘活国家安全一盘棋。因此,要清醒地界定在安全和发展等不同领域,国家核心利益的内涵。同时,要把国家核心利益作为黏合剂,将国家安全所涉及的零散要素有机整合为功能强大的新安全系统,以便从根本上全局上维护好国家利益。
着眼积极防御制胜,前移安全战略指导重心
创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重在谋势先胜而不是谋子险胜。在创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问题上,有“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两种态度。从历史经验上看,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防御。前移国家安全战略指导的重心,是贯彻积极防御战略,巧妙运用国内外力量创造有利安全态势,最大限度预防、化解和控制危机的重要手段。
积极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理论体系。没有国家安全理论作引领,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实践就容易迷失方向,脱离维护安全的轨道。经验表明,理论研究的最大风险莫过于“没想到”和“想过了”。乱云飞渡仍从容,具有生命力的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研究,不仅应该在认真梳理和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国际关系、地缘政治背景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约束条件的变化,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造,提出应对新思想。提高战略研究的生命力,还必须对历史具有更强的理解力,对未来具有超强的透视力,能够吸纳传统理论的合理性内核,赋予新出现的安全和危机等因素的变化以新的阐释。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决定了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研究历程,要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在传承中完善。
抓住重点方向重要领域的安全预防。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旨在优化国家安全防卫的布局结构,构筑国家安全“屏障”,但由于国家力量和可供使用的资源是有限度的,有时难以满足面面俱到的屏蔽式保障。在国家安全边界上,重点方向重要领域犹如人体之咽喉,犹如蛇身之“七寸”,历来事关国家安全全局。重点方向“一子落”能产生威慑力,实现“满盘活”;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整体结构稳定。
当前,随着信息基因渗透到国家安全领域,国家安全空间由传统的“物理域”转向“物理、信息和认知域”,即由“实体域”向“虚实兼顾”转变,对和平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提出了新挑战。据此,在战略布势上,既要抓住重点方向重要领域的安全预防,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要筑牢信息空间安全和太空空间的“防火墙”,以缓解实体域安全的压力。从总体要求上看,应根据各方向使命任务,立足复杂困难情况,加强形势研判,把危机的根源或来源找准,制定多种应对预案、一种行动多种准备。
要经略盘活周边安全资源。国际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屡见不鲜。周边是外部因素引发国家安全问题的前沿,必须经营好,为我所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百业待兴,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决策,就是着眼国家安全,经略周边的光辉典范。密切关注可能引发危机的苗头和因素,增强战略预见性,并做好应对准备,尽可能把危机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防止危机蔓延升级,是经略好周边的内在需求。
积极融入国际安全机制。作为国际安全领域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国际安全机制对每一个国际行为体都发挥着制约作用。科学处理好与国际安全机制的关系,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回顾甲午战争,清政府为了国家安全稳定,也一直活跃在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机制。但可悲的是清政府参与国际安全机制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甚至是拿国家核心利益做交易,单方面期望通过“求和外交”广结所谓的“善缘”,结局却事与愿违。由此可见,参与国际安全机制的前提在于参与的姿态,关键在于国家核心利益不能丢失。现阶段,国内安全往往和国际安全构成命运“共同体”,“蝴蝶效应”已司空见惯。采取积极的外交与其他政治策略,力争借助世界安全力量应对和控制危机、预防国家安全状态被内外力量勾结打破,必须借鉴历史教训,贯彻“积极稳妥”的原则,有机处理好国家安全与世界安全的关系,积极承担国际安全义务,参与国际事务。这既是增强国家安全战略指导行动稳健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战略指导重心前移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