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支军队要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弄潮中独领风骚,在百舸争流的发展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重视军事战略创新。军事战略创新离不开底线思维,“底线”是安全与危险、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所谓“守乎其底而得乎其高”。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让军事战略创新有“底气”;只有守住底线,军事战略才有基础实现更高的目标追求。
守住国家安全底线,是军事战略创新的前提。经武之略,在于先谋。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既指导战争准备也指导战争实施,既体现国家根本利益又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总目标总方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军事战略是达成大战略的手段之一,是国家安全的保底工程,是保障国家利益不受侵犯的“警戒线”。脱离“底线”的军事战略,只能是“一道美丽的空中彩虹”,好看不中用,缺乏生命力。美国新《国家军事战略》报告就明确提出,构成国家军事战略的三大目标是“保护、预防、战胜”。其中放在首要位置的“保护”,即军事战略的底线。
军事战略科学准确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大胜算。战略形势决定使命任务,安全需求影响战略界定。维护国家利益安全是军事战略的“永恒底线”,但由于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内涵外延也在悄悄发生微妙改变。尤其是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网络空间拓展,军事战略必须随着国家安全问题范围和领域的扩大而拓展延伸。要始终着眼为建设与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理论指导,作为战略创新的根本任务。
服从政治底线才能保证军事战略创新获得最大“红利”。混沌理论告诉我们,由量变到质变有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底线,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军事战略创新的价值在于获得先胜、全胜,因此要始终睁大警惕的眼睛,综合研判形势,力求获得先手。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军事战略创新都必须着眼政治因素,在军事与政治的综合权衡中获得定力,在坚持底线、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寻求最大战略“红利”。美国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虽然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在政治上失分较多。当今时代,军事和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战略层面的相关性和整体性日益增强,政治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越发突出。在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上,处理好战争和政治的关系,事关国家命运,必须站在国家利益全局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善于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战争问题。在危机处理和控制以及军事较量上,要有政治头脑,打还是不打,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安全需要。有时候从军事上看有利,但如果政治上不允许,就不能轻率行动。反过来,如果为了国家安全,政治上需要采取军事行动,即使军事上有困难和风险,也要坚决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先胜、全胜,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
底线思维强调的是能够转变不利条件谋取非对称优势,军事战略创新要应用非对称思想。毛泽东曾指出,“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两军交锋,“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常胜之家,必先悉敌之情”。自人类有战争以来,非对称对抗一直是国家间竞争和军队较量的主导样式,“以能击不能”始终是军事战略创新的基本参照点。军事战略创新应接受非对称思想指导,紧紧结合未来打什么仗、同谁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从交战双方的战争实力、潜力等客观基础的优劣强弱着眼,瞄准对方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及软肋和死穴,创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对称博弈战略,放大备战、实战、止战和慑战的强大威力。
基于问题导向加快军事战略创新步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基于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底线思维作用于军事战略创新的生命力所在。着眼“设计战争”,加强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主动设计的积极行为。运用底线思维体现了“守住底线”,主动设计战争蓝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践观。在信息技术作用下,现代战争的整体形态、作战样式和制胜机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筹划和指导军事战略创新,必须定准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预先设计多种作战预案。近年来,军事强国普遍采取现代工程方法与综合集成理论,加强对未来战争形态、样式、战法及效果的探索设计,有效加快了军事战略创新步伐。
要立足战斗力标准,加强军队建设针对性问题研究。战斗力标准是衡量军队战略能力建设质量效益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军队战略能力建设能否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的根本尺度。随着军队建设的深入改革,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突出,军队战斗力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尚不同程度存在,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为此,必须着眼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建设需求,抓住偏离战斗力标准的重点难点问题,扭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采取问题倒逼机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优化矛盾转化方案,以精准调节军队建设方向,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