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观点摘编:作为社会整合的宪法解释
//www.workercn.cn2013-10-24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社会整合的宪法解释

  ——以宪法变迁为切入点

  凡面临社会转型,宪法的命运通常多舛。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通常更为剧烈,因此便为法秩序及宪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法秩序如何回应社会的剧烈变动,而又不失其安定性。

  社会转型时期,宪法规定与宪法现实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需要面临宪法变迁的问题,而宪法变迁亦为宪法学提出了挑战,即宪法应如何保持与社会现实的“结构相适性”,而又不失其安定性的特质。应对宪法变迁问题,最重要的手段莫过于宪法解释,而当代价值多元主义的背景亦要求宪法解释任务的转变,即不再以客观和“唯一正确”为目标,而是致力于追求社会价值的整合,即在统一的宪法价值前提下保证宪法中可能冲突的各种价值能够共存于宪法的统一性当中。

  人类再如何切慕理性和确定性,但终究无法端赖理性囊括所有的生活现实。生活现实是复杂多变且永无止歇的,而人之理性则终有极限,毋宁说,理性是伴随生活现实的变化而成长的。在宪法变迁问题上,人类理性的极限止于宪法文本之处。人类始终具有为社会发展找到正确道路的雄心,这种雄心使得人们总是不满足于宪法文本的局限,而试图突破文本的条条框框,去寻找潜藏的“规律”或者“价值”。但人们亦必须要接受多元主义的事实,任何一种出于追求“真理”的雄心而发展出的价值观都可能导致价值的僭政,并牺牲其他的价值,价值的冲突并没有一个一劳永逸、且所有人都接受的正确解决路径,只有存在在那里的“宪法”才能为政治冲突和价值冲突提供一个解决的平台,这个平台或许并不完美,或许存有各种各样的瑕疵,或在解释中会出现偏差,但这个平台却是我们所能接受的唯一标准,如果这个标准都不能获得尊重,那么人类将陷入到无休止的纷争当中,“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不完美的宪法可以随生活一起成长,可以通过内在的民主和程序机制不断完善,但无论如何,宪法再如何解释亦不能脱离文本的框架,文本必须获得尊重。

  (李忠夏 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2期)

  人口结构发生趋势性转型

  经济分析把总人口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15岁之前的被赡养人口,一部分是15~60岁的劳动人口,一部分是60岁以上被赡养人口。一个经济体系的活力,就在于中间这块劳动人口比重比较大。当这批比较大比重的人获得就业机会之后,就产生了人口红利。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其金融的结果为何呢?

  第一,储蓄率将趋向下降,与此同时,养老的压力不断增大,于是迫切需要建立稳定且有效的跨期配置储蓄的机制。第二,发展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会大大提高,对金融产品的收益的稳定性要求也会提高,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下降,债权市场已经发展到了黄金时期。第三,一些契约型机构,即在长期合约的基础上按期、定量取得资金并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机构,像保险、养老基金等等,也将获得发展的黄金期。第四,财富管理业将大发展。第五,上述发展趋势,会真正提升资产证券化的要求。第六,稳定物价成为货币当局极为严厉的任务。这几十年来,中国事实上没有真正的通货膨胀,然而,一旦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真的通货膨胀可能降临,那就很严厉了。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准备。

  (李扬:中国社科院长副院长 《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6期)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