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书库

梁启超:中国现代法学之父

喻中
2020-02-17 09:37:58  来源:北京日报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喻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梁启超是百年前的人物。在今昔之间稍作比较,即可以发现,在百年后的今天,梁启超著作的影响力,已经明显地衰减了。但是,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在陈独秀、胡适之前,“新会梁氏”在中国言论界、思想界的魅力,几乎无人堪与比肩。正如黄遵宪所言,梁启超的论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

  在世人的印象中,“新会梁氏”是政治活动家,也是启蒙思想家,还是学者。但是,很少有人说他是法学家。确实,梁启超不是专业化学术分工中的法学家,更不是法律技术专家。他似乎也不以“法学家”自我期许。但是,一方面,梁启超写下了大量的法学论著,主要涉及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法律史学、国际法学。另一方面,他担任中华民国的司法总长,草拟宪法,既是司法者,也是立法者,在其法律生涯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法律经验。这两个方面表明,梁启超也是一个知行并重的“法律人”。他的法学论著与法律实践,足以构成一个广阔而幽深的法学世界。这个世界尽管只是梁启超饱满人生、丰沛思想的一个侧面、一个组成部分,但依然闪耀着他独特的智慧与灵性。

  在梁启超之前,还有沈家本(1840―1913年)等中国法律史上的著名人物。生活在晚清的沈家本,尽管也善于睁眼看世界,但他的核心身份还是一个传统的律家,当然也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清王朝官员。沈家本做过清王朝的天津知府、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大理院正卿等官职,为后世留下了《历代刑法考》《律目考》《汉律摭遗》等著作。从他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法律经验来看,沈家本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律家,是中国传统律学智慧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律学的终结者。研究沈家本,也许可以写成一部“沈家本与中国传统律学的终结”。

  比沈家本晚生33年的梁启超,走过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1895年,22岁的梁启超参加公车上书,并协助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1896年,23岁的梁启超出任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24岁的梁启超主讲长沙时务学堂,教导蔡锷等更年轻的学子。1898年,25岁的梁启超参与百日维新, 当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在清政府的追捕中,梁启超随即东渡日本,由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海外流亡生涯,直至1912年,才迎来了他英雄般的凯旋,从此在民国的政治舞台、学术舞台上大展身手。这样的人生经历表明,梁启超与传统中国的律学几乎没有关联、没有交集。他的法学著述与法律实践,与传统中国的律学知识、法律实践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断裂,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开端。

  在新旧交替之际,梁启超作为一个象征性人物,可谓中国现代法学的主要开创者、主要奠基人。汉语中的“法学”一词,就是由梁启超最先使用的。汉语法学中的很多范畴,都是梁启超最先使用的。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法学,就是从梁启超开始的。梁启超的法学著述历程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是同步展开的。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过程,是一个群体性事业,是几代人的事业,甚至是一个民族的事业,当然不可能归功于梁启超一个人。但是,如果一定要为中国现代法学找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奠基人、开创者,那么,还有哪位先贤比梁启超更有资格呢?倘若没有,那么,梁启超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法学之父”。

  因此,要理解中国的现代法学,梁启超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绕开了梁启超,就绕开了中国现代法学的起点,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描述梁启超的法学世界,就是在索解中国现代法学的基因密码,就是在回顾中国现代法学的萌生、肇始、由来,就是在建构中国现代法学史的“第一章”。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本书题名为《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

  在写下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想到了恩格斯的名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如果说,费尔巴哈象征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那么,梁启超代表了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着眼于此,笔者把相互关联的九篇文字勒为一书,既勾画梁启超的法学世界,也描述中国现代法学兴起的姿态。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