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工会“大学校”助力建设技工大国(图)
//www.workercn.cn2013-12-18 06:57:4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各级工会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华丽转身提供人才支撑——

工会“大学校”助力建设技工大国

  中工网讯 (记者郑莉 张锐)在日前举行的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盛典上,“中国技工”荣膺年度人物评选特别奖。北车集团的“金蓝领”苏健、上海电气集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霞、北一机床公司的高级技师刘海旺,代表全国数千万技术工人登台领奖。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技术工人对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正达成社会共识。

  广大职工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支柱,而技术工人更是支柱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在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六大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中国能挺过金融危机,不但是因为中国的工人“勤劳、勤劳、勤劳”,还应该加上中国的工人“智慧、智慧、智慧”。而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

  但必须正视的是,目前我国职工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技能水平,与建设技工大国、实现“制造强国”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调查显示,我国技术工人供需缺口在2200万人到3300万人之间;职工中76%的人仅具有初级技术职称或根本没技术职称,城镇从业人员中有技能的劳动者仅占36%。职工受教育总体水平低,职业技能水平不高,高素质技术工人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瓶颈。

  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各级工会做出了长期的不懈努力。全总先后下发《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决议》、《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等,明确了一系列助力职工提升素质的量化指标。

  而各级工会立足本地区实际,持续创新方法载体,锻造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军。如北京开展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上海组织“技能登高行动”,广州为职工提供“菜单式”培训,南京成立职教联合会,湖北电力举办职工技能运动会,深圳培养“新工人、新市民”,甘肃开展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云南搭建平台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落地”……这些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推动建设技工大国、技工强国,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华丽转身。

  在各级工会的努力下,目前我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已形成行政资助、工会扶持、基层自建、社会捐赠、各方共同推进职工教育培训阵地建设的工作格局。截至2012年底,各级工会已建设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400家,命名全国职工技能实训基地130家;建设了5000家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带动各级工会自建5万余家“职工书屋”;启动的全国职工基本职业素质远程教学培训,每年吸引400多万职工在线学习。

  与此同时,工会主导的劳动竞赛建功立业活动,以赛促学,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截至2012年底,劳动竞赛企事业单位覆盖面达78.4%,职工参与率为74.2%;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的企业达73.5%,开展技能比赛的企业达55.9%。

  在各级工会的全面推进和精心培育下,越来越多的职工提升了技术技能,实现了岗位成长成才。实施《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以来,工会教育培训阵地已使1226万职工提升学历层次,使2043万职工提升技术等级,对1306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进行了转岗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企业选树了一批“首席员工”、“金牌工人”,35.9万名职工成为技能带头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来自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巨大能量正不断显现。近五年来,全国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近4000万件;开展技术革新200多万项,发明创造110万项,获得专利32万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71万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