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内蒙古电力公司吉日嘎拉创新工作室:一线技术人才的“孵化器”(图)
//www.workercn.cn2014-10-24 07:22:5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创新成果重转化

  经过工作室成员的实践与摸索,“创新、创优、创效”成为吉日嘎拉创新工作室的工作理念和追求目标。

  《不停电解决10KV带电立杆方法的应用》,为10KV配网线路施工不间断供电提供了有效方法。带电作业人员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穿戴绝缘防护用具,对10千伏线路进行妥善的遮蔽、包裹、隔离,以保证电杆吊立过程中不触及带电线路,随后通过配合使用绝缘斗臂车和吊车,进行立杆、横担安装作业。与以往采用停电立杆方式相比,带电立杆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立杆而进行的计划停电,有效消除了对周边区域用户的影响。同时,带电立杆省略了变电、检修等多部门对变电站进行配合停电操作的环节,既节约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2013年工作室提出的《国标三相相序在架空线路上的应用》课题,将高低压合成绝缘子、10KV氧化锌避雷器、10KV跌落式熔断器、低压隔离刀闸的硅胶绝缘子部分在元件制作过程中全部采用“黄、绿、红”对应“A、B、C”国标相序色来进行染色,以此进行相序的区分。将“国标三相相序”进一步应用在了不同元件、设备上,将相序的辨别方式由以往相序牌的“点”式进化为全线、全区域的“面”式,从线路的新建阶段就开始杜绝“混相”问题的发生,解决了在线路互带、切改、新负荷接入工作中,相序易接错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为日常运行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项课题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成果二等奖,并成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两项。

  创新工作室有效地实现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些创新课题的成果已经全部应用到电力生产实践中。2013年锡林浩特供电局10KV带电作业达到118次,减少停电95.42小时,少损电量28.63万千瓦时。对城区的10KV 953河宝路、966蒙元路等7个新建台区进行国标三色设备的投入使用,共计安装合成绝缘子182个、氧化锌避雷器14组、跌落式熔断器14组、低压隔离开关14组。每年可减少电量损失36.24万千瓦时,约15.2万元电费收入。

  创新方法育人才

  为保证员工队伍稳定成长,工作室采取了科学的创新管理培训方法:一是通过在课题实施中引入“师带徒”激励机制,以强带弱,相互促进,深入挖掘职工潜力,在充分发挥个体优势的同时,突破了单兵作战的局限,实现师资整合、资源共享,形成团队优势。二是创新学习形式,激发了青年创新热情。工作室成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开展了电力知识与生产技能的培训,组成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内训师队伍,使新入职的员工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根据创新项目、技改项目、攻克难题等组织团队学习。通过交流研讨,让参与者自觉地融入团队学习中,做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实现知识共享。

  该创新工作室的亮点在于突出模型优势。工作室成员将创新成果制作成沙盘模型、动画和视频,通过动态化、形象化的新颖手段进行展示,不仅使创新理念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更为今后技术交流、员工培训提供了实用化的工具。

  吉日嘎拉创新工作室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动力。一大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技术能手在工作室中历练成长,最终脱颖而出。先后涌现出自治区级、盟(地)级、市(县)级劳动模范,内蒙古电力公司职工创新能手,“十佳爱岗敬业职工”,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人物,使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了企业生产技术精英的“孵化器”。(李宁 王云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