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国际

英国“走”了,给欧盟留下了英语

刘军
2020-03-05 09:42:03  来源:光明日报

  1月31日,历经三年多艰苦谈判的英国终于“脱欧”了。欧盟从28个成员缩减为27个。那么,作为欧盟24种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是否也会随着英国离开欧盟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虽然英国离开了,但欧盟成员中将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成员并没有离开。有人感叹地说,虽然英国不是欧盟的创始国,而且戴高乐曾经三次拒绝接纳英国加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但欧洲人与英国人毕竟已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了47年,英语留下的印记太深了。欧委会首席发言人、法国人艾莱克·马梅尔不久前也坦言,“脱欧”不会动摇英语目前在欧盟“第一语言”的地位。法语欲“上位”是不现实的。

  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意、荷、比、卢6个国家联袂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后来联合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当时,法语在欧洲,乃至世界政治和外交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共同体内除法国外,半数的比利时人和绝大多数卢森堡人讲法语,加之当时德、意两个战败国“人微言轻”,法语自然在共同体中占据霸主地位。然而二战后,随着美国的崛起和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实施,英语在欧陆的影响日益扩大,开始与法语分庭抗礼。

  一份由欧盟语言学家组成的“多语制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数据表明,在1970年,欧委会60%的文件使用法文,40%使用德文。而到了2017年,法文的比例仅为2.58%,德文为2.02%,其他语言占11.02%,英文则占到了84.38%。不仅欧盟机构,在世界国际双边和多边外交场合,几乎都是英语一统天下。

  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尤其是2004年的第三次东扩,10个中、东欧成员“入伙”,欧盟官方语言数量增加,翻译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位东欧成员国外交官对记者说,新伙伴虽然带进来各自的语言和文字,但在欧盟机构的日常交往中却不愿意使用他们曾经共同拥有的、熟练程度近乎母语的俄语,反而选择使用英语,以显示“西方身份”。英语成了中、东欧成员之间和他们与其他成员交流的“通用语”,无形中扩大了英语在欧盟的使用率,提高了英语的地位。英语相对于法语、德语来说比较容易学,说英语在欧盟机构中便“形成惯例”。因此,英语成为新成员首选的交际语言。

  在欧洲,一个人熟练地掌握多种语言并不稀奇,这与欧洲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欧洲语言主要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和文字同根同宗,掌握起来并不太难。记者认识一个“多语制家庭”。丈夫是希腊人,妻子是德国人,他们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工作,育有两个孩子。夫妇俩都可以熟练地使用希腊语、德语、英语、法语、荷兰语等。他们的孩子会讲的语言首先是父母的语言——希腊语和德语。由于他们在布鲁塞尔这座法语和荷兰语双语城市生活和学习,耳濡目染,从小就学会了比利时的两种官方语言法语和荷兰语。他们在布鲁塞尔英语国际学校上学,选修的第二外语是西班牙语,因此,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和西语。根据记者的了解和观察,尽管不少欧洲人可以流利地说六七种语言,但许多语言他们只会说,不会读和写。这也是许多掌握多种语言欧洲人的“通病”。历史上欧洲国家之间战乱连绵,尤其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贸易通道的开通更加促进了人员流动和语言的融合。欧洲国家语言中的“外来词”“借用词”很多。在不同时期,哪个国家强大,其部分的语言和文字就会被其他国家“拿去”。17世纪法国的外交词汇、18世纪德国的军事词汇,新时代的英语科技词汇,都被其他国家广泛“借用”。

  目前,英国脱欧后欧盟成员国有27个国家,欧盟却有24种官方语言,分别是保加利亚语、克罗地亚语、捷克语、丹麦语、荷兰语、英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法语、德语、希腊语、匈牙利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马耳他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这么多语种如何工作呢?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等都有自己的笔译和口译翻译服务处。参观过欧盟机构的人会注意到,无论是在欧委会还是欧洲议会的会议厅,一排宽敞透明的玻璃窗最抓人眼球——这里是欧盟机构24种官方语言的同声传译室。在欧委会各司大厦的会议室,同样有相当规模的同传室。一般里面坐着两位译员,两人大约每25分钟交换一次。翻译的原则是:译员听到的是外语,说的是母语。但有的时候,一些使用范围比较小的语种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翻译接力”,即先译成英、法等“大语种”,然后再转译给其他语种。

  当然,24种欧盟官方语言的地位和使用率并不总是相同的。在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的日常工作中,英语、法语和德语的使用率比较高。在位于卢森堡大公国的欧盟法院,主要官方语言是法语,其次是德语。欧洲理事会每年召开四次由各国首脑出席的首脑峰会(及次数不定的“特别峰会“)和无数次由各成员国部长出席的部长理事会,在这类会议中,一般只提供英、法、德、西和意五种语言的口译服务。欧盟各机构共有大约4300名笔译员和800名口译员,还有许多“自由翻译”。在欧盟机构中,所有文件也需要翻译成24种不同的文字,每年语言服务支出大约为欧盟年度预算的1%左右,文件翻译费高达15亿欧元,换算到欧盟每个公民身上,大概每人每年分摊2欧元。

  尽管欧盟官方语言已经如此繁多,仍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有人主张将唯一未获承认的欧盟成员国语言卢森堡语列为欧盟官方语言。卢森堡语是公元4世纪德国莱茵及法兰克移民的语言,长期的民族融合使得卢森堡语混杂着德语、法语的发音和词汇。德语和法语也是卢森堡的官方语言,甚至连卢森堡的法律也是用法语写成的。因此,卢森堡语成为欧盟官方语言的可能性非常小。另外,有人建议将土耳其语列为官方语言,旨在帮助塞浦路斯和解。塞浦路斯已加入欧盟,但北部地区有1974年由土耳其扶植成立、讲土耳其语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塞浦路斯共和国为了民族和解,曾向欧盟提出将土耳其语列为欧盟官方语言的请求。鉴于近年来欧盟与土耳其关系持续交恶,土入盟谈判步履维艰,甚至有被剔除出申请国名单的可能。因此,欧盟绝不会轻易将土耳其语列为欧盟官方语言。

  记者常驻布鲁塞尔多年,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欧盟机构的语言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复杂。每天进进出出的官员和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使用最多的是英语和布鲁塞尔当地人使用的法语,其中英语的使用率高于法语。拿欧委会来说,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景:人们在欧盟机构内用英语交谈,走出大门后便换成法语。一些外国友人也说,在欧盟机构内,使用英语可以搞定任何事情。而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办理各类证件、与房管所打交道、上街购物等,如果不懂法语或荷兰语就会遇到一些麻烦。此外,英语还是欧盟机构国际交往的主要语言。

  欧盟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逐步形成了经济一体化和迈向政治、外交、防务一体化的“超国家机构”。欧洲联合已经超越了其初衷——实现战后欧洲和平和局部经济合作。因为欧盟的存在,欧洲人对欧洲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形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欧盟从诞生伊始就重视语言和文化多样性,要求所有的欧洲语言一律平等,并将语言视为欧洲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坚持推行文化多样性和多语制。根据《罗马条约》324款规定,所有成员在入盟时可自由选择一种国家语言作为欧盟的官方语言。欧盟的所有法律条文也必须翻译成所有的官方语言版本。该条约的167款还指出,“所有欧盟成员的公民有权用自己的官方语言向欧盟机构提问,欧盟机构必须用同样的语言答复”“欧盟将促进成员国公民学习和推广其他成员的语言”。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该计划开始于1987年,因16世纪欧洲著名学者、教育家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而得名。伊拉斯谟曾在欧洲各地游学和教书,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欧盟推出该计划旨在弘扬伊拉斯谟的教育精神。后来,欧盟将“伊拉斯谟计划”拓展为“伊拉斯谟+”,以促进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交流。据悉,这项计划已使300多万欧洲和其他国家的青年受益。该计划对欧盟国家多语制和多元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英国“脱欧”了,却给欧盟留下了英语,让一些成员尤其是法语国家成员很不爽,开始对欧盟机构“英语霸权主义”进行反击。2017年,比利时法语社团组织呼吁利用英国“脱欧”之机,在欧盟机构倡导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多语制的应用。该组织表示,这不是进行一场沙文主义或保护主义的语言博弈,而是从根本上保护语言和文化多样性,让各种文化和语言“一视同仁”。尽管如此,欧盟机构在许多场合似乎还是“不自觉地”使用英语作为交际语言。在布鲁塞尔的欧洲记者俱乐部,几乎所有的新闻发布会都在使用英语。即便是一些以讲法语人士为主的发布会,主持者也会习惯性地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英语”来主持,实际上在暗示和引导人们使用英语。

  据有关人士分析,尽管英国走了,但英语在欧盟机构的影响还会持续下去。根据《罗马条约》,欧盟增加或取消一种官方语言,需要欧洲理事会“一致赞同”。从目前情况来看,27个成员“一致赞同”取消英语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法语欲在欧盟机构占据“上位”,恐怕还要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光明日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