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胡可:当青春遭遇血与火
//www.workercn.cn2015-08-18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胡可与老伴,1995年牛群摄

  2 一生使命写剧为兵

  来到剧社驻地后,胡可迅速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抗敌剧社的文艺战士们经常深入敌占区开展宣传群众、鼓舞人民、瓦解敌人阵营的“政治攻势”;还经常深入到各个分区,下乡,入伍和战士们一起参加战斗;面对日寇对边区的一次次梳篦式的疯狂扫荡、封锁和蚕食,和边区军民一起参加了“反扫荡”斗争;和翻身农民们一起救护伤员、进行土改,同时坚持为部队和老百姓演剧宣传。《抗敌剧社社歌》的歌词唱的是:“我们为英勇的战士歌唱,把大众的生活、斗争演出在舞台上。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

  从此,胡可也把这当作人生使命,一生的心血都用来为部队讴歌,为战士服务。

  战争年代敌后根据地的戏剧活动,在我国戏剧历史上称得上是一段独具特色的篇章。抗敌剧社的年轻的戏剧工作者们,在行军、搭台、演出、卸台、转移当中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把一出出戏剧和歌曲、曲艺节目奉献给渴望文化生活的指战员和乡亲们。1942年春节,剧社组成轻便的演出队由敌工部长带领,到平山县接敌区的几个集市上进行广场演出。同时,由部队把邻近的敌伪据点炮楼监视起来,敌人竟几日没敢出动,个别敌伪人员还悄悄走下炮楼来看戏。

  胡可在抗敌剧社的戏剧活动中,从最基本的做起,经年地排戏、演戏。戏演多了,又精读了一些中外名剧,随读随做札记,通过还原提纲来探究作者的意图,就知道了一些编戏的套数。

  为了创作更贴近战争生活的作品,剧社经常派搞写作的同志到斗争尖锐的地区体验生活。胡可和他的战友们,曾多次跟随战斗部队活动,跟随侦察员到敌人占领的城下,跟随部队伏击敌人;有一次,甚至钻到了日伪的碉堡跟前。胡可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在1943年早春的一个晚上,天上下着冰粒,夜色漆黑。青年胡可向部队借了颗手榴弹,跟着唐县县委王书记前往敌占区。在夜幕掩护下,胡可摸着黑,来到了一条封锁沟前。这是日本侵略者占据了平汉铁路以东地区后,胁迫民众在平汉线以西的边区周围挖的,以防抗日部队和游击队通行。封锁沟宽的地方足有8米,深有两丈,且直上直下。胡可在同行的同志帮助下,顺着一条绳索坠下去,又顺着另一条绳索爬上去,踏上了敌占区的土地。此后的20天里,他白天钻地道,跟着抗日政权县、区的干部和乡亲们开会,听情况,解决问题,布置征收公粮、打击伪钞、抵制敌人勒索、抵制伪集市、缉私、贷款等工作;到了夜晚才转移。有一天夜里,他们还和敌伪特务们走了个迎面,因夜深,互相都没有察觉。次日得知,还真有些紧张。一天,他正听区委书记和几个干部谈话,突然,村里一个汉奸进了院子,与房东说说这,说说那。此时屋里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书记握紧了腰间的手枪,直到那家伙哼着曲儿离开。还有一次白天正开会,恰碰上敌人突然包围了村子的后街,抓伕、抓车、抓干部。区干部连忙带着胡可跳过一截矮墙,钻到一间放草料的屋子里,从草堆下面钻进了洞。这次敌人抓走了5辆大车,7个人,其中还有一位抗日积极分子小兰。大家听说后,都为她捏了一把汗。一天,胡可被安排在距离日本鬼子炮楼几百米的房子里休息,接应人指着炮楼说:“这是个保险地,鬼子什么时候出发,我们都知道,一放吊桥咱们都听得见……”结束任务前的最后一天,胡可藏身的屋子隔壁,外号“小汉奸”的人结婚,请了日本警备队大模大样地进村喝酒,闹起了洞房。房东大娘说,敌人事先还站在房顶上向这个院子瞭望过好一会儿呢。敌占区的老百姓就是这样在敌人眼皮底下生产、劳动,支援抗日队伍。

  20天后,一个冰冷刺骨狂风大作之夜,胡可和同志们再次越过又深又陡的封锁沟,重新踏上根据地的土地,感触大不同。进到山区,看到了墙上“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标语,心情顿时敞亮起来,同行的人们开始大声谈笑,大声唱起歌来。

  到剧社以后,胡可的第一部独幕剧是《五十九个殉难者》,描写望都县柳陀村59名群众被敌人杀害后,他们的子弟决心为亲人报仇,组成“柳陀排”集体参军的故事。由于写得过于悲伤,没有演出。他的第二个作品是1942年创作的三幕儿童剧《清明节》,根据他到部队体验生活时听到的敌人诱骗敌占区儿童到根据地刺探我军情报的一个事件创作而成。由抗敌剧社的儿童演剧队演出,边区剧协还给了奖。1942年秋,他写了一部敌占区人民掩护八路军小战士的多幕剧《秋风谣》;1943年春,他写了反映游击区人民反抗敌人抢粮勒索的多幕剧《游击区米荒》;同年秋天,又写了根据地人民减租减息斗争的多幕剧《贫农和土地》……几年来的创作与演出活动,极大地锻炼了胡可从斗争生活中提炼题材的能力。

  复杂斗争生活为革命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断激发着胡可的创作热情。他的作品包括歌词和曲艺作品,独幕剧、多幕剧、小歌剧等,如小戏曲《翻身记》(又名《杨树底减租》)、歌剧《缴枪不杀》、小歌剧《李大娘送子归队》、鼓词《杨朝宗诉苦》、多幕剧《清明节》《戎冠秀》……还有风靡边区的歌曲《八路好》的歌词,徐曙谱曲,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歌唱家马国光演唱,被广为传唱。

  胡可1949年以后开始从事专职创作,他的几个描写军队斗争生活的剧本《战斗里成长》《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相继演出。著名作家徐光耀(《小兵张嘎》作者)写道:“把革命武装斗争凝结成戏,将战争大规模搬上话剧舞台,逼真而传神地写‘兵’,在胡可,都可说是前无古人。他的剧作成就,在这方面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其中《战斗里成长》被译为俄、日、朝、匈等文字,1956年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奖励,获一等奖,还搬上了银幕。

  随后他的多幕剧《槐树庄》、组剧《连队在行进》(包括四个独幕剧《评比》《取经》《现场会》《接班》)陆续演出。1962年,《槐树庄》被改编拍成电影。据说内部审片那几天,来了很多党政军领导,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停车场上的小轿车之多前所未有。此后,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传说中,1962年的国庆宴会上,周总理曾为军队电影厂拍出这样一部好影片向罗瑞卿总长敬酒,一时间还引起某些外国使节的猜测,以为在祝贺当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呢。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