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年近七旬的无腿老人 43年五登珠峰(图)

记者程露 倪元锦
2018-05-28 08:00:52

43年五登珠峰,无腿老人终圆梦

2018年5月,夏伯渝戴着氧气面罩攀登珠峰。

▲5月23日,夏伯渝登顶成功后在北京一家医院疗伤。本报记者郭沛然摄

▲夏伯渝在小区做引体向上。

▲2018年5月,夏伯渝在登顶前更换义肢。除署名外,图片均由夏伯渝提供

  为了向珠峰发起第五次冲锋,他每天早晨4点起床,开始90分钟力量训练,包括负重10公斤1500个深蹲、100个引体向上、360个俯卧撑等。随后,他骑车到离家20公里外的香山开始登山训练

  “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珠峰接纳了我。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大自然永远不会被征服,但人的命运却是可以的”

  暴风雪还是来了。

  所幸,这次是在夏伯渝登顶10分钟后。

  从珠穆朗玛峰南坡大本营出发,经过7天跋涉,5月14日,69岁的夏伯渝,穿戴义肢,终于站在世界最高峰的顶端。

  “我知道自己迟早会登顶,只是没想到用了43年。”夏伯渝坐在北京一家医院的病床上,两颊仍见冻伤的血痂。

  这是夏伯渝迄今第五次攀登珠峰,也是第一次成功登顶。他成为继新西兰人马克·英格利斯2006年登顶珠峰之后,又一个登上珠峰的双腿截肢者。

  夏伯渝1949年7月生于重庆,后随父母到青海省支边,从小酷爱足球,“体能特别好”。

  1974年,在一家机床铸造厂当钳工的夏伯渝被国家登山队选中。

  “我当时听说可以免费体检,还能去北京转一圈,就报名了。”他说。

  没想到,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的历史。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夏伯渝是成员之一。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雄踞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的边界线上。

  他和队友攀到8600米时遭遇暴风雪,不得不下撤。夏伯渝在途中双脚严重冻伤。

  几天后,他躺在医院里等待截肢手术时,从收音机里听到队友登顶的消息,悲喜交加。

  “我为他们能完成任务而感到高兴,但想到自己没在其中又很失落。我不敢想象未来的生活可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了。”

  珠峰成了夏伯渝心中的一座山。

  8844米,他用了43年

  医生提醒夏伯渝可以安装义肢,像常人一样生活,甚至可以继续参加体育运动。这重新燃起了夏伯渝的希望。

  他暗下决心,只要自己能动,一定要登上珠峰。

  虽然花了43年圆梦,但夏伯渝在峰顶只待了不到10分钟。

  他拄着两根登山杖,努力用钛合金材质的义肢多走了几步,想到山的边缘看看。他通过对讲机,经珠峰大本营的电话连线,向远在北京的妻子报平安。

  “我终于站在了我梦想了41年的珠峰8848的顶峰!”他大声说。

  事后,夏伯渝调侃自己因太激动把“43年”说成了“41年”。1975年,他的队友们曾测定珠峰海拔约为8848米。2005年,中国重新进行了珠峰高程测量,确定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

  “老夏,你一定要平安回来。”他的妻子在电话中说。

  先于夏伯渝登顶的登山者过来跟他合影。他还没来得及拍单人照,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就迫使所有登山者立刻下撤。

  “我想好的两个照相姿势都没来得及摆。”夏伯渝颇为遗憾。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张伟夺得男子撑杆跳冠军

      本站比赛中,由于名将薛长锐在美国参加钻石联赛的比赛,因此冠军的争夺实际是在姚捷和张伟之间展开,最终张伟跳出5米70夺得冠军,姚捷则以5米60获得亚军。

  • 吕会会打破女子标枪亚洲纪录

      陈扬在女子铁饼比赛中投出66米56,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并获得该项目冠军。罗娜在女子链球比赛中获得冠军,她投出了75米02,也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另外,尹媛媛和田子重分别获得女子铁饼U20组和男子铅球B组的第一名。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张朝阳:搜狐视频不再买天价版权剧 继续发力自制剧(图)

      张朝阳透露,今年搜狐视频自制出品将不断加强,加强对年轻人群的影响,新增的一大批新剧覆盖玄幻、穿越、言情、青春等主题。(完)

  • 大师马列在挪威让“杭帮菜”入乡随俗(图)

      近30年前,当时已是国家高级烹饪技师的马列移民挪威,将他最擅长的“杭帮菜”带到了这个北欧国度。在那里,从小就爱变着花样做菜的他,巧用心思,让“杭帮菜”入乡随俗,俘获众多“挪威胃”,又借“杭帮菜”结交外国朋友,让更多人通过舌尖上的美味,知道了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杭州,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叫中国。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