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杜喜臣、孙玉枝夫妇及儿子。
聆听河北省灵寿县杜喜臣夫妻近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45年前,他们经人介绍,默默许下厮守诺言;6年后,他跌落井底,身体高位瘫痪,周围人劝年轻的她改嫁。回忆起这件事时,她开玩笑说,“只是舍不得孩子”,他却知道她真正的用意;此后39年,照顾他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回首过去,腰已经伸不直的她感慨“那时候真难”,不过看如今,尽管夫妻俩华发已生、生活清苦,但儿女已经成家立业,“比以前过得开心多了。”她说。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塔上镇万里村,探访了这对传奇的夫妻。小山村里,华灯退去,夜色渐浓,牛羊鸡犬声中,这对六旬夫妻向记者讲述了45年来他们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
新婚:坐牛车,素面朝天嫁给他
“头几年,我们生活过得确实不错。”
他叫杜喜臣,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是当地的粮食局局长,“按阶级成分,我家是中农,她家是贫农。”杜大爷说。她比他小一岁,叫孙玉枝,“她爷爷在我们村上名声特别好,长年不计工分、不拿报酬在村里行医”。一方有地位,一方有名声,在双方一个共同远房亲戚的介绍下,“1968年10月底,我俩结了婚。”
婚礼举行得非常“安静”。“那时要破四旧,不许坐轿子,只好吹着喇叭,拉着红毯做顶篷的牛车,让她穿着红棉袄,素面朝天而来。”
按当地习俗,结婚后要“住三还九”,杜大爷说,“她就在我家住了三天就回娘家了”。“其实想趁这段时间把户口给迁到他家来”,孙奶奶放下手中的火钳,饶有兴趣地讲着。但是没想到一纸户口竟然办了一年,加上“她家男劳力少,肯定要帮忙”,杜大爷回忆道。
第三年,女儿出生了。杜大爷难掩自豪地说,他们为了响应计划生育号召,结婚两年才要小孩。再到后来,儿子出生了,“头几年,我们生活过得确实不错”。
转折:跌落井底,他身体高位瘫痪
“我照看他时,娃在外面的院子里哭。”
结婚第五年,“我和我兄弟准备打一口井,没想到就出事了”。“我站在出土的桶里,我弟弟在上面摇绳拉我上去,没想到固定摇手的金属盘松动,我就掉了下去。”杜大爷回忆这段时,仍记忆犹新。
“出事后,确实有人劝我离婚,但我不想离开他们啊。不过那时候真难啊,他走不动了,可家里人要吃饭,四五亩地要种,孩子要带,真忙不开”,“有一次,我照看他时,娃在外面的院子里哭。”杜大爷在一旁听着,不觉间眼睛湿润了。
饭后,杜大爷想下床坐坐,一旁收拾东西的孙奶奶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蹒跚着过来。她低下头,腰靠在炕沿上,用两只手使劲地把老伴往上推,等到老伴坐直了,她就半趴在炕沿上,一手撑着,一手抓着上面的被子,慢腾腾地拖着腿往上抬,一米不到还有台阶的炕,她硬是爬了快半分钟才爬上去。把杜爷爷的腿摆正后,孙奶奶下炕把轮椅放好,半弯着膝盖背起了杜爷爷,“只有人背他才能下来,我也快不行了”。
他们的儿子杜大哥说起母亲的艰辛,不无感慨,“她每天这样背着他下床至少要5次,你看她现在腰弯得,腰肌劳损,还有脑血栓,背起110多斤的爸爸很费力”。
相守:看电视,满屋都是她的满足感
“苦是苦点,但总比以前过得好。”
晚8时,孙奶奶停下了一天的忙碌,长长地“哟”了一声,满屋都是她的满足感,“没有太多人来看我们,我们就看电视”。夫妻俩,一人躺床上,一人坐电视前。调台后,孙奶奶关掉了屋里的灯,在暗暗的氛围里,电视里《唐山大地震》讲述的亲情故事,让他们看得一动不动,两人还都默契地双手握在一起。看到感动处,两人就静静地听着对白,任凭墙上的钟嗒嗒作响。
10时30分,孙奶奶为杜爷爷换好尿布和衣服,才上床睡觉。“每天都是我先睡她才睡。”杜大爷说。
“苦是苦点,但总比以前过得好。”孙奶奶说,“我们老了,都是一身的病,生活来源也不太多,但儿女很孝顺,周边人也特别帮助我们”。
“就是儿女过得不容易,儿子要养活这么多人,为了照顾我们都不敢出远门打工,女儿的饭店也很忙。”孙奶奶说,“我希望他们过得好”。(林广)
厨师张治军:技能大赛可能改变我的一生 | 2013-12-08 |
陈坤华:从15年村官到居委会“老娘舅”的... | 2013-12-08 |
电焊工陈庆城:沉默寡言的“技术大牛” | 2013-12-08 |
老民警陈富忠:心眼好、能力好、口碑好 | 2013-12-08 |
董先进:上要知天文地理下要管鸡毛蒜皮 | 2013-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