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常沙娜:大漠里的杭铁头(图)
//www.workercn.cn2013-12-24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妈妈受不了苦,离家出走。

    一家人乱了套,5岁的弟弟,更没有人来照看。常书鸿深陷痛苦。他想起了第254窟中,著名的北魏壁画《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我为何不能舍弃一切,侍奉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呢?我如果为了个人的一些挫折与磨难,就放弃责任而退却,这个劫后余生的艺术宝库,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

    常沙娜还记得,杭州有句老话“杭铁头”,她知道,自己也遗传了父亲的倔强性格,14岁的她,想也不想,立刻结束读书的日子,担负起所有家务活,跟着大人学织毛衣,给弟弟做鞋。

    然而,坏消息,一个接一个。1945年7月,他们接到了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通知,几经抗争,总算保住了;8月,抗战胜利,“复原潮”又开始了,研究所瞬间成了空巢。

    她跟着爸爸留了下来。空荡的洞窟里,父亲抚着她的头:我们生死都要在敦煌。

    在沙地里洒下波斯菊

    “我一定要把千佛洞改造过来,那里没有鸭,没有鹅,我们把鸭和鹅带过去。”爸爸在十轮车的车头前装了一个竹条编的大笼子,里面装了小鸭和小鹅。

    “沙娜,每到一站你负责喂它们!”常书鸿的包里,装了很多波斯菊的花籽,那是敦煌所没有的植物。其实,这种来自西域的花,很适合在那里成长。那次之后,波斯菊便在敦煌扎了根。

    她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已如此艰苦,可是爸爸却还想着要养鸡、养鸭、种花。他热爱生活,一心要在戈壁中,播撒故乡江南的风和日丽。

    波斯菊就是爸爸。

    终于回到了千佛洞,爸爸派给女儿的任务:继续养鸭和鹅。

    过去,敦煌只有野鸭,但没有家养的鸭子。这一次,他们从重庆带来的鸭养活了,还下蛋。这下子,千佛洞热闹了起来,很多老乡从没见到鸭子,跑到他们的院子里:“这个鸡娃子怎么扁扁嘴?”

    苦中作乐,是在这里,必须练就的生活基本功。

    而这两年,除了养鸡鸭,常沙娜的主课,是集中精力临摹壁画。

    每天一早起来,父亲就让她以唐人经书为帖,练字,再朗读法语一小时。然后,像研究所工作人员一样去洞窟临摹壁画。

    那时的洞窟没有门,洞口朝东,早晨,阳光直射,围绕在她身边的,是斗拱上鲜艳的梁柱花纹,是窟顶的联珠飞马图案,是顾恺之春蝉吐丝般的人物衣纹……父亲让她把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时代窟的重点壁画,全面临一遍,并给她讲解各时代的风格。有时候,还要随机听写——他看中了哪幅,就让女儿画哪幅。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常沙娜在画册上、美术馆的展厅里再次看到自己十几岁时的临摹作品,依然会怦然心动:西魏285窟的那几个力士,我画得那么传神,线随感觉,自行游走。

    临摹之外,她还有个“自习时间”:看书。

    《三国演义》、《红楼梦》、《高老头》、《约翰。克里斯多夫》等等,都是爸爸给她布置的作业。吕斯百是她的干爸,几次责怪常书鸿“光叫她画画,让她变成一个画工、画匠,这样不行!”后来,她就把读后感写下来,和干爸通信。

    这是父亲为她量身定做的课程。她说,正是这份“没有学历的学业”,锻炼了她的生命。

    多年来,常沙娜有一个习惯,无论在哪里,都会把目光投向路边,寻找一种“幸运草”。它原本,有3个心形叶片,全名叫醡浆草,如果你发现了四片叶的,就是幸运草。据说,这种植物变化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可是,常沙娜却在莫高窟,遇到了它。

    幸运草,并非幸运,实则是一种坚持,在敦煌的风沙里,寂静绽放。(马黎 综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